《苏步青传》读书小组活动(第五期)

 

 

编者按  本期刊登“经济类”一年级王天宇同学学习《苏步青传》读后感。本文联系思想实际,结合学习胡锦涛同志5.4讲话精神,值得一读。

毕生事业一教鞭

——苏步青“教鞭”引发的思考

王天宇

 

“安得教鞭重在手,弦歌声里尽余微”,80岁高龄的苏步青在低吟此句之时,回想起当年和陈建功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约定.这一句相约回国教书的诺言,让苏老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一生。品读《苏步青传》一书,苏老手中的教鞭,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

教鞭展现出苏老的事业心。自从归国后执掌浙大教鞭的那一刻起,苏步青便将自己的所有热情投入到数学的教育工作中。无论是在浙大数学系草创之初,还是在西迁过程中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无论是在江南造船厂里接受“再教育”,还是以80岁高龄担任复旦大学校长,苏老都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数学的教学和研究。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自己饱受挫折仍然不放下手中的教鞭,这就是令人敬仰之苏老。

浙大西迁至贵州,战争带来的物价飞涨让生活变得无比艰难,苏老不得不开垦出破庙前的半亩荒地,种上蔬菜艰苦度日。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老对数学的教学工作丝毫没有放松,依旧认真完成课程的教授,坚持办“讨论班”。在困境中仍紧握手中的教鞭,这是多么坚定的事业心啊!对事业的热情和坚定,是苏老几十年教学生涯的内在动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事业的热情,让苏老能挺过人生中的处处难关,坚持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信念,这是苏老的教鞭给我上的第一课。

教鞭蕴含着苏老的感恩情。当年,还在日本留学的苏步青,与出发归国的陈建功先生相约,得到学位之后一定要回来,一起建设家乡。苏老对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激。在苏老的心中,没有什么比家乡的土地更亲切的了。对祖国、家乡深深的感激之情,让苏老拿起手中的教鞭便不愿意放下,似乎唯有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才能表达自己深深的情义。为此,苏老放弃了日本母校的挽留,拒绝了台湾的邀请,在家乡的土地上教了一辈子的书。因为爱的深沉,苏老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教了几十年的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爱国爱乡,这就是一个为一生投入教育事业的老人的最真实最崇高的初衷。

教鞭凝聚了苏老的奋斗力。苏老的一生都未停止奋斗。从山村里的放牛娃到数学英才的蜕变,都是苏步青一步一步奋斗取得的成就。归国之后走上三尺讲台,手持教鞭的苏老依旧没有停下奋斗的步伐。浙大数学系草创之初,他手写讲稿,甚至为了练好板书达到好的讲课效果而在家中的小黑板上反复演练;“文革”之后重登讲台,又是苏老亲自编写讲稿、翻译论文;年逾八旬,苏老仍然不忘教学,四处做报告关心青少年的学习和思想。从年轻到年迈,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这就是苏老的教鞭教给我的,只要奋斗,就能披荆斩棘,创造奇迹。

最近,细读胡锦涛总书记今年5.4的讲话,联想苏老的教鞭,我深感今天作为大学生的幸福,以及身负的责任,要像苏老那样有坚定的信念,有艰苦奋斗的毅力,有勇于实践的勇气,走好人生路。苏老手中的教鞭,是他毕生的事业,也是《苏步青传》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事业心、感恩情、奋斗力,这就是凝聚在教鞭上的苏老的伟大灵魂。我会不懈地奋斗,将一切的理想付诸行动,未来就在我们手中!

 

(作者为《苏步青传》读书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