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生科院退休教授周德庆谈教学——人人仰望“三层楼”

发布时间:2019-12-10浏览次数:366语音加载中

笔者自1957年踏上讲台以来,至今已逾六十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感教学工作的重要和作为一名教师责任之重大,更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提高德育修养的必要性。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必须遵循一套独特的教育规律。按我的体会,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一类“良心活”、“长线活”、“合奏活”、“技艺活”和“个性活”。他们的工作常常不符合社会中流行的认知,诸如急躁、速成、“立竿见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似马拉松赛,绝非短跑!)、“一刀切”、学制前移以及揠苗助长等。而实际上,深谙上述教育特点的良好师资队伍,对青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才辈出却发挥着突出的“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当前,全国教育界都十分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趁此机会,我想谈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我深深地体会到,若按德识才学的高低和教学实效来分,教师似可分为三个层次,笔者形象地把它称作“三层楼”。

第一层: 属于体积最大的底层,暂称“教书匠”。泛指一类把教学工作当作传授知识和技艺的职业来对待的教师。他们遵纪守法、起早摸黑,能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但对教学规律、教学生态、教学艺术和教学长效等方面,还考虑得很少,多数还停留在战术层面上。

第二层: 暂称“教学家”。他们工作勤奋,绩效显著,职称很高,能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是受学生和同事们肯定的好老师。但他们在社会影响上、教育理论上、教育远期效果上的表现还较一般。

第三层: 是德高业精、声名远扬的教育家。他们是教师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历经实践、群众和时间检验过的极少数精英和模范教师(或杰出人物)。他们具有品德高尚、业绩卓著并被社会认同等特点;他们具有战略意识、高瞻远嘱,能指点方向;他们深谙教育规律,言简意赅,影响深运;他们是教师的楷模,社会的良心,民族的脊梁。“教育家”不是由具体行政部门评审出来的一种“高级职称”,而是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他们的言行、理论和思想,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把人类(或个人)的文明程度(或品德素养)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分成五个阶段或五层“金字塔”的话(即从动物人、功利人、道德人、信仰人直到圣贤人),那教育家必位于三层以上。通过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可以把大批原初处于“动物人”素质的人群,跨越“功利人”阶段而快速提升到“道德人”或更高的层次。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民族,几千年来,曾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例如诞生在两千余年前、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和“至圣先师”的孔子,他主张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教无类”等许多教育思想,是一直指引着我国教育事业向前迈进的至理名言;又如,唐代韩愈提倡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语,总会时时在我们的耳际回荡;再如,近代教育史上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情怀,已不知影响过多少后来人;至于曾经活动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现代教育家,如复旦大学的老校长苏步青先生和被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的钟扬先生,也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优秀教育家。

笔者认为,能登上“三层楼”的教育家,人数虽然有限,却是众人学习的好榜样。如果当教师者人人愿仰望、愿追梦,那么,即使绝大多数人登不上“三层楼”,也能鞭策自己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德业境界,从而更有利于做好以德育人的教学工作。

回忆自己在教龄逐年提升过程中,经常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扪心自问的想法,例如,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曾教过我的老师有多少(估计超过一百个)?还能记得他(她)们各自的姓名、课程、外貌、性格和突出的教学内容吗?其中又有几位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过指引、帮助从而让自己终生难忘者?那么,反思一下,自己也已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想像一下,估计你能在多少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好老师”的深刻印象?

我相信,答案多数是“比例很低”的。这说明,要做一个好老师(“二层楼”以上)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也可扪心自问:自己从学生的身份转換到教师身份后,是否很快忘了以学生时代的“好老师”标准来要求自己?是否发生了“立场突变”?

至于什么是“好老师”?我认为具体标准还是较简单和易操作的:例如,看看一批批学生毕业后,还有多少人经常与你通信或微信联系?有多少好事、趣事被他(她)们经常提起?有多少班级的学生返校聚会时总忘不了邀请你?聚会时是否回忆多多、热情拥抱和留影不断?是否谈到过你有不少趣事、启发和帮助,以致让他们终生难忘?甚至有无在百忙中,特地从国外或外地赶来与老师见面,畅谈自己教学相长的经历并作出过很大的成绩?等等。

在讨论教育问题时,还应冷静地看到和承认在目前的高校中所存在的一些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这在某些科研型的重点高校中尤为明显。究其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中的一些固有特点,尤其是前述的“良心活”、“长线活”和“合奏活”等特点,为某些短视的领导或群众所忽视。因此,更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对教育工作和教师生活等方面能给予更多的关怀,例如制订些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改善些教学环境,以及提高些物质待遇等,以期在未来的祖国大地上,教育事业更加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大批年轻有为的教育家人才辈出,从而能为祖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更多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 周德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