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然赴滇一生一次,心系小康一生一世

发布者:符遥发布时间:2021-01-14浏览次数:305语音加载中...

2020年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奋斗,才明白付出的意义。当我们走近华山医院原副院长谢毅教授,聆听他的援滇往事,一起回顾前辈先贤们的燃情岁月,我们也亲身感受到了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中,医务人员在健康扶贫的主战场,所走过的崎岖道路、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和所获得的杰出成就。

仁而无惧,毅然赴滇

1961年-1967年,谢毅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大学期间成绩优异,他十分渴望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为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此后,全国各城市都组建医疗队到农村巡回医疗。当时还在念书的谢毅,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了医疗队。

“那时在华山医院有很多同仁都积极响应,觉得只要祖国需要我,我就上。”祖国需要我!为了这短而质朴的一句话,本是公共卫生专业的谢毅,自学起临床医学的全部课程。

云南省位于我国边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可谓是一穷二白,包括谢毅在内的44人医疗队被派往医疗条件最为艰苦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进行巡回医疗。当地的医生以“赤脚医生”居多,于是远道而来医疗队便成了当地百姓的全部希望。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门巴”,傈僳族同胞则称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奈次司帕”。

仁而忘艰,不畏险阻

在当地,百姓生活困难,通常以野菜为食,体力活为生计,故肠扭转高发。又因缺乏补液所需溶剂,术后的肠扭转患者经常发生休克,死亡率极高。为了守护生命,医疗队员开始学习用原始方法生产输液,先在兔子上进行实验,无热原反应后,再给病人使用,至此解决了术后补液的难题,大大降低了术后死亡率。同时,谢毅和队友们在当地还开展了多种本无法开展的手术,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子宫脱垂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等。遇到不了解的手术,就翻阅医书,互相钻研。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了“全科医生”。

不止是缺少医生,更多的是药物与医疗器材的极度缺乏。队员们只能自制各类医疗用品,没有手术敷料就自己清洗和消毒反复利用;没有消毒液就自制碘酊;没有无影灯就采用汽油灯和三节手电简;没有手术床就用门板代替。回忆起这段时光,谢老笑着说道,“我对筹建医院还是很有经验的,这些经验后来我都用到了建设华山东院当中。”玩笑之余却让人体会到了当时的艰辛,让人肃然起敬。

当时云南还常有麻疹、流脑、梅毒等传染病肆虐。谢毅与队友冒着风险,进行起了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群防群治,从根本上缓解了当地的传染病问题。作为医者他不只着眼于单个患者,而是情系患者,放眼全局,针对隐于群体发病的共性积极防治有效地管控住传染病。

一句“祖国需要我”,他便扎根云南山区十年。他为少教民族人民服务十年的经历在当地广为传播,人民日报曾作了报道,激励了更多在祖国各地从医的上医校友和同道。

仁心仁术,传道解惑

回到上海,谢毅心中的医者仁心始终不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白血病于患者而言无疑是变相宣判了死刑,作为血液科医生谢毅决心攻克白血病这一世界难题,开展了中国第1例"脐带血移植治疗白血病"研究,荣获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项。同期,谢毅担任华山医院科教副院长,全国临床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专家,为继承重教重研的优良传统、培养大批中青年医学人才、占领医学高地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但谈起这些,谢老非常低调不敢居功,总是强调有幸“戴老院长打下良好基础,又手把手指导,各科主任积极支持”。如今近80高龄早已退休的谢老,在传授医学知识之余,更喜欢同学生们分享他作为医者的人生哲理。他说,做医生要经常阅读经典教科书,还要关注前沿发展,并在实践中反复历练,才能成为一个临床诊断中思路开阔的好医生。

仁而爱人,心系小康

谢毅从未忘记在云南这片热土上植下的深情厚谊,总是寻找机会重访故地。每次回去,他都看到那儿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当初不一样的是,昔日连无菌术都不能提供的乡镇,如今经济发展,交通便利。谢毅感慨地说道,党和国家下大力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特别是近年来将扶贫脱贫作为硬指标层层落实,不仅乡镇卫生院拔地而起,还有众多的专科医生来到乡镇为基层百姓提供各类专业规范的诊疗服务。他看到云南偏远乡镇,老百姓已签约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有了真正的“全科医生”。

在这个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谢老在采访中用自己的经历动情地说道,要相信中国自信、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偏远的滇区可以从缺医少药到如今一座座卫生院拔地而起,时代是向前发展的、科技是不断进步的,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变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指日可待!

历史记录过去,也在启迪未来。重温谢老援滇往事,让人深感老一辈医者一心奉献,无私无畏的大爱精神,更让人明白医者的意义便是仁心济世,为祖国建设全民健康奉献终身,为祖国建设全面小康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