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一百周年。首个中译本《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让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照进中国,引导大批革命志士积极投身民族解放和振兴事业。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复了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来信,肯定他们为讲述宣言故事、传承宣言精神所做的努力,并殷切期望青年党员们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复旦,除了青年一代,还有这么一位老教授也在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方式“追望大道”,他就是深受陈望道等先辈学人影响,潜心于语言学的中国化研究,成为国内文化语言学领航人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申小龙教授。
1、望道问学
“传布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扬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苏步青这副对联精准而传神地概括了陈望道的一生,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望道之“道”追寻的不单是信仰的道路,还有为学的道路——中国的语文改革,语言学的中国之道。在这条道路上,申小龙是后来者,他在1978年初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入校前望老刚去世,虽未得亲授,但望老的研究生陈光磊、秘书邓明以都曾担任过申小龙本科阶段的老师,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个人对陈望道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年轻的申小龙深为望老学术研究的遗风和范式所影响。
2、潜心求学
申小龙的求学岁月,是复旦中文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史上的的一个黄金时代。除陈望道以外,彼时的复旦先后有大批先辈学人如郭绍虞、吴文琪、赵景深、张世禄等都曾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勉力耕耘,尤在语法学、汉语史学、中国语言学史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以增强学术自信、文化自信为出发点,先辈学人们还自觉肩负起了探索中国化的语言学研究道路的学术使命。凡此种种,都为学术起航阶段的申小龙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3、励志为学
申小龙十分重视复旦中文优秀学术传统的传承。他主编纪念复旦中文学科百年的“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中的语法学卷《中文建构的文化视角》,全面梳理复旦中文语法学珍贵遗产。他还主编了纪念陈望道主持的中国文法革新讨论80周年的纪念论文集。近来,他历经20年主编的导师张世禄先生400万字的《张世禄全集》出版,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申小龙还从张老100多万字的汉语史油印教材存本中,整理出版了《汉语史讲义》一书,推动了中国汉语史研究的发展。
申小龙是语言学研究走中国本土化道路的倡导者,主张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建立中国语言文字理论,以汉语汉字结构的文化通约性为基点,开启一个全新的语言学领域——文化语言学。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句型文化》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学博士论文,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复旦中文系陈望道、郭绍虞、张世禄先生的语法学思想。他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十余部。一系列著作在把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根本性脉络的基础上,实现与中国古代语言学传统和西方语言学传统的深入对话与交流,切实用中国的语言讲好了“中国故事”。著作曾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中国图书奖、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集体)等荣誉。2004年德国学者布里吉特?欧恩里德还出版了研究申小龙学术思想的德文专著《中文的中文性研究:申小龙与文化语言学》。
4、育人传学
在申小龙眼里,教师是比学者更为重要角色,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神圣而又光荣的职责。他追求建立一种亲密无间、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求索精神。“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重复前人的讲述,而在实践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在于表面的热闹风光,而在内心对精神创造的巨大满足和快乐。”在申小龙的课堂上,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学生与他的见解相同或相悖,他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敢表达,学生思维活跃,观点交锋激烈,课堂结束时往往掌声雷动,意犹未尽。他的课也因此成为“爆款”,出现一座难求的盛况。许多学生也因为他开始对语言学产生兴趣,将语言研究确立为将来的发展方向。他累计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64名。因出色的育人成绩,曾获复旦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复旦大学教学名师奖等荣誉。
2020年,任教41年后,申小龙教授荣别教坛。同年,他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应复旦大学教师工作部之邀为复旦师生录制了音频节目——“追望大道”,讲述陈望道对语言学中国之道的追寻、对学术创新性的探索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熟悉望老,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在探索中发现理想。他还开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文化语言学新视野”,继续为复旦和更多高校的学生深入浅出地阐释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每日更新。
栉风沐雨四十载,旦复旦兮心不改,申小龙的学人路上承下启,一面追望着理想大道,一面赓续了中文荣光。愿中国立场下的语言学研究永葆活力,愿中国语言书写的理想之歌长盛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