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1年“读懂中国”活动由教育部关工委主办,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历史重大节点,每年一主题。通过“五老”和学生的互动采访,以征文、视频等形式加以体现,有利青年一代了解国情党情世情,坚定理想信念。从“五老”故事中读懂中国。这是一份很好的“四史”学习教材,也是向教育部关工委成立30周年最好的献礼。
活动启动于2018年。得到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成立了由组织部、宣传部、教工部、学工部、研工部、老干部党委、校关工委联合参加的活动工作组,各级分会在院系党组织的支持、协调、部署下,积极行动,成效显著。
四年来,我校共获得教育部关工委颁发的最佳微视频3个,优秀微视频2个;最佳征文5篇,优秀征文7篇;最佳短视频1个,优秀短视频1个。校关工委连续四年获得优秀组织奖。现校关工委分两集推送。
我和我的祖国
我国空间微波遥感技术的“跟跑”、“并跑”、“领跑”
2019年在“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评选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视频《砥砺前行 我与祖国共命运》荣获“最佳微视频”奖,讲述了金亚秋教授为祖国遥感事业不懈奋斗的故事。
金亚秋,1946年9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亚秋是电磁波物理与遥感科学专家,他带领课题组在地球遥感领域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他说:“科学家将国家重任放在肩上,亲历国家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第一任系主任计算机神经网络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2019年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征文《岁月光华 与你同在》荣获“最佳征文”奖,讲述了何永保教授投身祖国教书育人和科研发展事业的故事。
何永保,1933年6月生,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1959年,复旦大学建立了上海市第一个微波实验室,并任命何永保教授为实验室主任,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微波方向,但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取得了开创性成绩。1969年,何永保教授被调去负责开展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他带领物理系几十名师生深入上钢三厂,完成了许多自动控制技术革新项目。
此外,2019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关工委分会的征文“巧手琢玉 才华泉涌——记神外宗师史玉泉教授”获“优秀征文”奖。
史玉泉, 1919年6月生,终身教授、博导,中共党员。
1944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历任华山医院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主任,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曾参加志愿军医疗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历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及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神经外科”等10余本杂志的总编辑。曾获国家级、部市级科研成果奖十项,编写专著10余本。被公认为中国神经外科重要创建人与开拓者。
全面小康 奋斗有我
2020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工委分会的征文“砥砺前行,我与祖国共命运” 获“优秀征文”奖。
陈良尧,男,1950年11月生,复旦大学首席/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物理系副主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应用物理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4年和1999年分别获得国家首批“杰青”和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荣誉称号。主要从事信息光电子功能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光电子功能薄膜制备和表征,光谱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方法研究,以及太阳能器件的研制应用。研究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优秀成果。2019年荣获国家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章。
2020年管理学院关工委分会的征文“心系祖国,行在路上”获“优秀征文”奖。
唐国兴,男,1943年7月生 ,曾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管理科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评委,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建立第一个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被研究中国经济模型的学者广泛应用。研制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三等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关工委分会的征文“毅然赴滇一生一次,心系小康一生一世”获“优秀征文”奖。
谢毅 ,男,194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山医院原副院长。曾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上海分会副主委、输血学会上海分会副主委、上海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内科学》《临床疑难血液病细胞形态学诊断精要》《血液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思维》等主编、副主编。1996年完成全国首例非血缘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教学先进工作者。
讲好入党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听党的话,学习白求恩,做人民的好医生
2021年在“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评选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关工委分会微视频《听党话,学习白求恩,做人民的好医生》荣获“最佳微视频”奖,讲述了顾玉东院士“医生的责任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的故事。
顾玉东,1937年10月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手外科奠基人。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可采用伤者健侧手臂“颈7神经”修复患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使中国臂丛神经损伤治疗走在全球前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发明奖2项,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奖章、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奖励。最近,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全市设立首批共建专家工作室,“医学科学家顾玉东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
穿越炼狱人坚强,永守初衷不变心
2021年校图书馆关工委分会征文《光荣在党,用生命坚守初心》荣获“最佳征文”奖,讲述了离休干部曹宠 “永守初衷不变心”的故事。
曹宠,1928年1月生,复旦大学离休干部,曾任图书馆采访部主任。1949年参军,1950年11月入朝参战,任志愿军九兵团26军战地摄影记者,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1987年离休后,热心社会力量办学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同时笔耕不辍,出书撰文,出版图书《浴血朝鲜》、《风雨人生八十载——曹宠纪实摄影集》,在《世纪》等文史杂志上发表多篇回忆文章。2003年,75岁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获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此外,2021年新闻学院关工委分会的短视频“与国同龄,与党同心”,荣获2021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短视频”奖。
顾昕,1949年10月1日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退休副教授,教学和研究领域为国际新闻传播、西方新闻传播法治等。1985年进入新闻学院,在新闻学院工作30多年的时光中,坚持“双肩挑”,一肩专业业务,一肩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曾任新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顾昕老师退休后仍关心学院、学校工作,任退休党支部书记暨联络员、特邀党建组织员暨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及志德书院专职导师等职务。
2021年新闻学院关工委分会的短视频“殷殷六十载,红色薪火传”,荣获2021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短视频”奖。
周胜林,1937年8月生,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留校任教至1998年退休。曾任新闻学院学术委员、学位委员、新闻系副系主任、《新闻大学》编委等职。主要著作有《当代新闻写作》、《高级新闻采访写作》等十余本教材、专着,发表论文二百五十篇。先后被十多家新闻单位和新闻教育单位聘为高级顾问、特约记者、特约研究员、特约撰稿人、特聘教授、研究所所长、新闻与传播系主任等。
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工委分会征文《为国为民的医疗一生》荣获“优秀征文”奖。
汤钊猷,1930年12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国际抗癌联盟理事,国家教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等。致力于肝癌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首次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建成“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以第一完成人获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奖、中国工程科技奖、吴阶平医学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等荣誉,1987年获邓小平同志接见。
▲
2019~2021年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复旦大学获奖证书
四年来,在参与“读懂中国”活动中,我校主创团队学生人数570名,采访“五老”142位,聆听他们的初心故事、入党故事、红色故事,受益学生人数 9619位,征文收集数82篇,微视频28个,短视频6个,舞台剧1个。
“读懂中国”活动是助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是广大“五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通过聚焦“有故事”的“五老”,形成了一批生动鲜活、教育意义深刻、感召力强的优秀作品,成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校关工委将继续凝聚“五老”力量,弘扬“五老”精神,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