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十)朱万森:《我对编写通识教材的体会和想法》

发布者:甄理发布时间:2021-11-09浏览次数:95语音加载中...

编者按

       为充分体现我校离退休教授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发挥作用,2019年,我校设立了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在老干部党委的统筹下,由老干部工作处牵头负责,联合退休教职工工作处、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同志参与学校中心工作。2020年,工作坊联合《复旦》校刊,开设“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特邀各院系离退休教授结合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围绕“我所开设过的课程”、“我当年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我当年是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我们当年是这样备课的”等主题撰写文稿,传授经验为主,讲述当年故事为辅,为广大在职教师备课、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系列文稿,有在《复旦》校刊定期发表,也有在《校史通讯》和复旦主页“相辉笔会”刊登。我们将陆续加以推送。本期与您分享朱万森教授的教学心得,并借此对朱教授表示敬意和谢意。

我对编写通识教材的体会和想法

朱万森

       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讲授有:本科生课程《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化学》、《数理统计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研究生课程《化学计量学》;通识教育课程《生命中的化学元素》等。编写出版的教材有《仪器分析实验》、《分析化学原理》、《生命中的化学元素》等,还有其它参加编写的教材、专著总共计有九本。

       朱万森老师编写的获奖教材有:《仪器分析实验》1992年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分析化学原理》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第二完成人)。

文章刊登于2021年10月24日《复旦》校刊

       通识课程教材应该努力去建设新的体系,特别应该注意要建立具有推进社会文明和公益性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说,要打破原有狭窄的专业划分,重新组合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体现培养目标的广度。其内容的基本特征还应该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特别要注重贴近时代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就要求我们能培养出更多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批判精神的通识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就必然地成为了建立通识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

       2004年,我在复旦大学十一五课程建设项目中完成了通识教材《生命中的化学元素》的编写任务,经过多年实践后,这门课程在2008年被列入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14年,在复旦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这本教材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20年,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进程中,确实都遇到了如何教与学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应教什么,应如何学的问题;而且是如果我们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无从去谈学什么的问题。这是当前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关键的问题——我们要拿出东西来,究竟我们应教些什么。

       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首先要明了应该教什么?同样地,编写通识教育教材,首先要明了的当然应是那贯穿通识课程的教材的理念是什么?哪些才是创新型通识教材编写所必备的要素? 

       通识教育教材应该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好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也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人格的养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有机统一起来,始终要高度重视教育帮助好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努力编写好中国特色的一流教材,立德树人就是明确的方向标,特别是要落实到教材的具体选材上,必须注重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要反映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知识更新既要体现尖端前沿、更要脚踏中国大地。教材的编写要能做到有中国特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前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们的教材编写就应该努力挖掘材料、弘扬新时代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

       通识课程教材的特色应该做到博和雅的充分融合。通识教育又被称为博雅教育,因此编写通识教材的理念就应该是博和雅的结合。通过这样的教材我们应该可以了解到:社会与自己、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由此才能够做到拓阔视野和心胸。要做到博和雅的融合,就是要讲授有思想的知识,而不是干巴巴的知识,这个思想的闪耀就是体现雅。从专业知识的接受中去感受思想,这是提升一个人的境界、培养人的创新思维的基础。这也就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有高尚人格的创造性人才,奠定独立思想和精神感悟的基础。但是如果这一切,只是依赖于授课老师的临场发挥而没有一本翔实而内容丰富的教材,又如何去推广、充实和不断提高呢?我们当然更需要能有一本启迪心智,融科学、人文于一体并做到博雅结合的通识新教材。因此,通识教材的编写必须重点放在博雅结合的新体系的建设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课程教材的内容应是该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特别要注重贴近时代的发展、建立能推进文明和公益性的知识体系、并要特别关注学科交叉和文理互融。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创造性人才不仅要具备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应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创造欲及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这都应该期望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得以造就。通识课程教材应给予学生展示更为广阔的知识图景,极大地拓展学生们的视野,让不同领域的课程及观念、思想和方法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愿望。比如讲授普通化学就需要联系到环境化学以适应环境保护的时代性的要求;介绍生物化学的就应该多联系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不仅贴近时代的发展而更具前瞻性的思维。从而让各类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修读这些课程。让学生能热爱社会文明和现代生活、崇敬科学思维和理性、陶冶心灵和培养崇高精神。

       通识课程教材的编写应该突现批判精神的体现。通识教育要造就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有创新的勇气和能力的人才。因此,通识课程教材的编写就应该注重要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知识内容概念加以整合。教材可以构建和设计例如开放性的习题设计和图表,以有利于学生在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体系。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应该以知识为载体,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索和创新的题材,促使学生在研讨这些题材中得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包括有全面性、正确性、逻辑性、公正性等,教材也应该指导学生在思索和探求事物的规律时,不主观臆断,全面的考察知识的起源、了解认知材料的获得渠道,判断认证的逻辑性,从这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全面公正的价值观。通识教育教材的编写就是要培养学生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批判的精神就表现在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新的思考,从而借此可以产生出新的认知活动。在这新的认知活动中,批判的精神往往可以找出不合理的因素,提出创新的、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批判就能造成创新,这就是创新思维。

       我们应该花更大力气来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材的建设。要编写好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教材,光凭专业课教师将原有专业课内容来拼拼改改是不行的,应该是在一个确定的课题之下,由包括各学科专家学者在内的教材编写小组来协作完成。退休老教授有多余的时间、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有老有所为的强烈参与精神。这应是一支可靠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