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承湘:要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自己的学校

发布者:符遥发布时间:2021-04-09浏览次数:192语音加载中...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这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党的新理论作为全党、全国人民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称为“四史”)结合起来,与“读懂中国”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总书记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复旦大学党委在纪念老校长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发表100周年時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要求全体教师要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致力于铸魂育人。

作为高校的老师,我们这一代人,学习或亲身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学校的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有责任在传递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中尽微薄之力。

自2014年起,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即邀请我为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和为在校学生讲上医历史;2017年为基础医学院开设的“医学人文导论”上课,主讲“颜福庆的医学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018年开始,時任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的钱海红牵头,为医学院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人文医学”,我作为授课教师受聘讲“上医精神与颜福庆的医学教育思想”;此外,这些年来,我先后为五官科医院、儿科医院党员上党课、为华山医院在校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为肿瘤医院退休老党员上党课。这些课程尽管听课对象不同,要求也不完全一样,但主旨都是:以上医(包括附属单位)文化与精神为主线,以上医历史上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名师的事迹为案例,结合党章、现在的形势要求、听课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传递的是校园文化与精神的红色基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铸魂育人。

此外,我还在家里多次接受学生的来访,他们事先会提供访谈提纲,我根据他们的要求,谈自己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的经历,谈自己的入党动机,与他们坦诚交流青年人的理想和信念。访谈结束,我带领他们参观位于我家附近的宋庆龄陵园,了解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陵园的名人园内有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和复旦医学院的名师、共产党员陈中伟院士的塑像,在这里学生传承的也是复旦的红色基因。                              

                        

回顾这些年参加关工委的工作和经历,在教书育人方面我的做法和感悟是: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要“读懂中国”,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读懂自己的学校。

习总书记关于“读懂中国”的号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我们的国家往哪里去?将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因此也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他的治国理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复旦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医学院,那我们作为学校的教师,首先要读懂上医,了解上医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作为高校退休教师应为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我这几年在给枫林校区的学生、青年教师和退休老同志交流时,要求自己首先要读懂上医,讲上医的故事,讲上医不同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人物的故事,使上医的历史和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具有时代穿透力,向上医的后人传递上医的红色基因。 通过我的讲解,使“故事里的上医”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听课者听得津津有味,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偶像,结合当代形势的要求,启发和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授课前先了解听课对象的所思所想,以使授课内容契合实际,提高授课效果。

邀请我上课的单位一般都提前1~2个月就告诉我上课的任务,我都会请他们做一些预调查,了解听课对象的现实想法和对听课的要求。例如,听课者对上医和所在单位的历史了解吗?对学校发展的关注度如何?学生中对入党的动机及我党历史、现状的认识如何?预备党员对做一个合格党员有些什么想法?老同志退休后有些什么困惑?退休后的党员对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些什么认识?听课对象中有那些典型事例(包括正反面的)。这样的预调查,让我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内容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接地气,使自己与听课者之间能心灵沟通,带着平和的心态与听课者交流。

从每次授课后的反馈信息,让我感到很欣慰。有学生说,“我原来不知道上医有那么多一级教授,更不知道他们的事迹。听了刁老师的课,才知道他们在苦难深重的中国留学国外,为改变祖国医药卫生的落后面貌,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依然回国,这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仍具有时代意义。”还有研究生同学说, “读医好苦,医学科研要出成果很不容易,要耐得住寂寞,来不得半点虚假,上医的前辈告诉我,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科学精神,这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我们要牢记并传承。”

在读懂的基础上,将上医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进行总结和概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便于听课者传承和发扬,更好发挥育人的功效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他还说:“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那么什么是上医文化?他与传统、精神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讲课中要回答的问题。

在上医90华诞的庆典大会上,上医杰出校友韩启德院士在致辞中说,“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折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他还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所有上医人要高擎先辈点燃的精神火炬,继续为后人贡献自己,为上医添砖加瓦。”每所稍有传统的高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和文化氛围,给予师生特有的熏陶和滋润,在润物细无声中授予师生特有的素质和品格,并形成一所大学特有的传统和精神,正因为如此,大学成为校友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因此,大学文化是大学传统与精神的根基。《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中的上医名师及现在还健在的名师们所彰显的是医学名家的学术典范、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高尚的行为与人格魅力,都集中体现在上医文化。名师们用上医文化塑造了一代代白衣天使,上医培育的学子是作风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爱国为民的医药卫生人才。在这次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无论是驰援武汉的抗疫英雄,还是坚守在全国各地医疗卫生战线的上医学子,人们看到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雄无畏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都彰显的是上医传统,上医成了为千万人提供“托命之场”的医学院校。原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巴德年院士称上医是现代医学界的“黄埔军校”。我每次讲课力求用史实说话,将上医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进行概括和总结,希望让上医的红色基因镶刻在学生的脑海里,融合在他们的血液内,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使上医成为现代医学的“黄埔军校”。

教育人者必须自己首先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尽量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

我是20世纪60年代上医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母校的历史、传统与精神并没有更多的了解,更何况時逢文化大革命,上了很多阶级斗争课,上医文化与精神被扭曲。拨乱反正后虽然还上医历史真面貌,但并没有系统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而是在自己留校工作后的工作实践中切身体会到上医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但从未研究过。

值得庆幸的是,我退休后受学校之命,作为主编,编写了《上医情怀》,作为执行主编编写了《上海医科大学志》、《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等书,这让我有机会更全面了解母校的历史,接受了上医传统与精神的洗礼,感到上海医科大学前辈们对上医文化提出了卓越的理念,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反映上医精神的英雄人物。我自觉地将这些工作看成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的学习,从先辈们身上汲取精神营养,陶冶内心情操,提高思想境界。同时我也注意关心时事政治,了解新时代对青年人的要求,在关工委学习会上向其他老同志学习到很多,上医培养我养成了思考的习惯,比较注意积累资料。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认识到,作为医学院的一名老党员、老职工要接过先贤的重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使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能弘扬“为人群服务,为国家献身”的传统,具有“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精神,成为有温度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以服务健康中国为使命和担当。

退休20年是我重新学习、接受教育、不断提高的老年学习阶段,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这为我向学生传递红色基这些年,我为读懂中国、传承红色基因、教书育人工作中进行了探索。我认为这种教育活动还可前移,医学生入学时就应该列为入学教育的内容,并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全体教师首先要了解上医,他们都应该是上医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是学校育人的主体。同样,青年教师上岗前也要接受上医文化教育,请老教授给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讲述上医的教风和学风,否则他们怎么能传承呢?在上医的校园里现在已经营造了一定的上医文化的育人环境与氛围,步入这所医学殿堂就要牢牢记住:我是上医的后代!我要当好上医传人!

习总书记早在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就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我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感到教书育人的责任永远不应该退岗。回顾为了正确的认知,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动态的、历史的、前瞻性的理解传统与精神,理解教书育人,在传承的同时要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使上医文化红色基因和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