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华: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

发布者:符遥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次数:411语音加载中...

2014年,我从原任重书院院长王德峰教授手中接过任重书院专职导师的聘书,迄今已整整六个年头。同时受聘特邀党建组织员也已四年,作为历史学系关工委副会长亦快三年了。这期间,与学生打交道的人数约400余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学生愿意与我以及项目工作组的接触,一是有赖于书院的第二课堂的魅力所在,二是自始至终将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看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

2014年正值我与历史学系资深教授姜义华先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源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第四个年头,特别需要更多的学生参与本项目港澳台、日文、英文和俄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每旦需要主办和外出参加召开各类人物研究的学术研讨会。

六年来,我在上述几个岗位上,自始至终将我们的科研项目以及主办学术研讨会和带学生外出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均与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的上述活动中,深深感受其无穷的魅力。自愿将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用到第二课堂中来,并自始至终感到无怨无悔,乐在其中,收获满满。

学生在复旦学习期间,其主要精力应放在所在院系的专业课程上,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究竟应该怎么安排才更有收获?为吸引更多对学术、对历史人物传记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项目中来,作为本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及任重书院的专职导师,通过书院的平台或与所在院系的领导商议,在书院办公室谭晓妹老师的积极组织下,采用主办学术训练营的方式,招募学生,然后加以短暂的培训上岗实习,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实际的动手能力。如本人所承担的《俄罗斯20 世纪中国人物传记文献目录》的3300余篇的俄文文献目录的校勘工作。因任务特殊,必须招募几位具备一定的俄文基础的学生参与,否则无法胜任。于是我通过复旦俄语系的系主任招募了她的6位研究生,每人分担500余条。他们在不影响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几乎将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第二课堂的译文校勘工作。结果仅用半年的时间全部完成了。且译文的质量,得到了复旦俄罗斯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杨心宇教授的好评。有的学生甚至利用派往俄罗斯实习的时间,帮助前往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查阅实物,校勘中遗留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对此我非常感动,再三表示谢意。但学生却说,应该感谢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能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一点力,感到非常幸运,从中学到了俄语系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对校勘中碰到的相关书名、人名和刊物名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例如:原书名《苏联百科全书》,错译成《苏维埃百科全书》,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名人录》,错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周年名录》;人名将“彭冲”错译成“彭聪”、“董存瑞”译成“董承瑞”、“洪深”译成“洪生”等,原刊名《共产党人》错译成《共产主义》、原《星火杂志》被译成《火炬》等等,甚至于将前苏联的著名历史学家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齐赫文斯基”错译成“季赫文斯基”。还有将中国人的习惯报道《对“四人帮”与林彪集团的审判》译成《“四人帮”与林彪派的审判》、将《如坐针毡的蒋介石》译成《蒋介石在火山上》等等。之后参加校勘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若不是参与此次校勘,根本就不会去接触或不知道该怎么将俄文中与中国人物有关各种篇目及著录的翻译,最终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这对于他们不仅了解了许多20世纪与中国历史有关的人和事,最重要的是对提高他们的俄译中的水平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挑战。这就是书院制第二课堂给予学生带的来裨益。这不仅仅是在校勘俄文文献篇目中遇到的问题。港澳台、日文和英文文献的校勘中同样存在上述类似的问题,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展开了。

再来谈谈关于通过主办学术会议和带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与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学生在第二课堂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据初步统计,自2014年以来,本人几乎每年都要收到来自全国多个研究机构、高校及学术团体发来的各类学术研讨会的邀请函。我都会将这些邀请单位及召开学术会议的主题及人数,发给书院的谭晓妹同志,由她再通过书院的平台,帮助招募有兴趣的学生来报名参与。我认为,这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提高看书作文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几乎每一次都有不同学科的学生报名,亦包括理科和医科的学生。

在招募学生的名额确定后,即约学生见面,与他们共同讨论要撰写的参会论文的初步题目及要查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围绕主题翻阅所需要查找的书目和论文,按时间或内容制作资料长编,并事先发给我过目,然后相约与我讨论的时间,继而回去继续补充新的资料,拟出每一节的小标题,再次讨论后回去撰写初稿发给我过目。之后相约讨论修改意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包括撰写摘要和关键词,一篇文章最多的讨论达七次之多,才发给会议主办方或相关的刊物。如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杂志社与我相约撰写一篇纪念文章,题目是“上海青年学生与抗战”,两位历史系的学生,与我共同署名的这篇文章,就改了七次之多,寄出后该刊物一字未改,即作为“特稿”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组纪念文章的首篇。外出参加学术研讨时,多数是让学生代表到台上发言,让他们有机会在全国的专家学者面前亮相,让其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每次发言后,会议茶歇期间,学者在与学生交流时,都把他们当成我的研究生,其实他们多数还在本科生阶段。会议结束后,所有参会论文都被收录会议主办结集出版的论文集中。

六年时间,我共带学生分别前往江苏、浙江、江西、贵州、甘肃等五个省市参加学术研讨会,主题涉及寒山寺文化论坛,宋庆龄、邹韬奋、郑逸梅、黄金荣、史量才以及抗战人物和中共上海党史人物、贵州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者的研究,还有《生活周刊》、《滇黔杂志》等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多篇荣获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其中中文系的李易特同学,从本科生到直研和直博,都在跟随我做邹韬奋的研究,并连续3年参加了在上海、江西等地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论文连续被收录于《邹韬奋研究》第五、第六和第七辑中。近期为纪念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出版100周年,又与我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八位历史人物研究述评》。2015年在复旦历史系与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台北联合举办的“两岸三地抗战人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历史系与中文系的学生撰写的两篇有关《申报》报道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的学术文章亦被入选会议论文集,并于2016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任重书院为鼓励更多的复旦学子参与学术训练营,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还为此将我指导撰写和发表的习作,编辑成两册《复旦大学任重书院学术训练营成果汇编》(历史学专辑),第三辑正在编印之中。参与撰写学术论文的学生大多来自中文、历史、哲学、文博、经济、技术科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及院系。书院经过几期学术训练营的培训,学生普遍反映撰写论文搜集资料的基本功,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感觉第二课堂的收获满满。

2016年我经书院推荐,参加了在澳门大学召开的“现代高校书院研究”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 “复旦大学任重书院学生学术兴趣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历史学学术训练营为例”的报告,赢得与会者的好评。

2017年本项目的《港澳台20 世纪中国人物传记文献目录》《日文20 世纪中国人物传记文献目录》《英文20 世纪中国人物传记文献目录》,加上《俄罗斯20 世纪中国人物传记文献目录》,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验收,通过结项。四种文字的海外有关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文献目录,包括港澳台地区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共计200余万字的书稿,几乎都是本人与项目工作组成员,将所承担的项目,包括以项目中的选题及资料,带领学生外出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无不与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作用相结合,还有各学科专家学者的严格把关,共同完成的。我与项目工作组同仁这些年的实践,说明我们退休老同志依旧可以为党工作,发挥余热。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五老”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是可以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的。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