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去年的校关工委年终总结会上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年来的党建组织员工作,我的努力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传承复旦的优秀学术传统多做工作。由于现在的年轻教师大都来自外校,他们不熟悉复旦的优秀学术传统,我感到我们老教师的传承责任很重。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科研方面,近年来我一直在编纂我的导师张世禄先生400万字的全集,下个月就将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我还首次整理出版了张先生的重要教材《汉语史讲义》,中文系汉语史方面的中青年教师拿到这本教材都非常激动。我还主编了纪念陈望道先生主持的“中国文法革新讨论”80周年的论文集,即将出版。
教书育人方面,虽然我已经不在教学岗位,但我还是在任重书院开设了第11期学术训练营《复旦语言学传统提出的中文本土化新范畴》,全面梳理和研究复旦大学语言学在陈望道校长指引下走中国语言学的道路,建立中文本土语言学范畴的优秀成果,促进本科生了解和亲近复旦优秀学术传统,自觉继承和发展老一辈教师原创性的本土化语言学思想,从最基本的范畴入手探索人类语言理论的中文特色。项目下设7个子课题,分别研究我校陈望道、张世禄、郭绍虞、林同济、程雨民、胡裕树、濮之珍等老师语言学探索中的本土化新范畴。本科生报名参加这些课题非常踊跃。
宣传方面,我按校关工委的指示撰写了老教师谈教书育人的文章,发表在复旦校报最近的两期上。我在校广播站为学生讲《陈望道为什么研究语言学》和《陈望道怎样研究语言学》。近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该报约我撰写的整理导师张世禄先生遗著的体会文章。
二是继续关心本科生的学习。课程思政要深入到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平面化的学生听老师讲,变成师生共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慢慢走进学生的内心,启发学生从自我成长的角度理解学术理论的发展。在知道我退休的消息时,本科生们在网上表达了很大不舍,这让我想到可以用年轻人深度参与的微信公众号,把自己在复旦几十年教学中的师生讨论整理出来,帮助本科生学习,并继续讨论下去。为此我于疫情之初3月16日开通了个人公号“文化语言学新视野”,每日和本科生一问一答,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迄今已发表了280多篇文章,深受学生的欢迎。任重书院的公众号向学生推荐转载了我的文章。我打算每日更新下去。这样做同时也为年轻教师的课程思政提供了老教师“手把手”的具体经验。以后作为课程思政的实例,还可以印给老师和同学们。
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兵,一年来我从关工委前辈老师这里学到了许多,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习主席说,广大“五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我们自己在复旦从本科生开始就在老师的春风夏雨中成长,现在我们虽然退休了,但学生需要,学校需要,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党建组织员一定为培养好下一代尽心尽力。我们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和年轻人一起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