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组:不仅“读书”,也是“读人”
2012年3月9号晚,在邯郸本部校区三号楼四号活动室,王增藩教授开始本学期第一次读书小组的指导活动。
分针指向七点三十分,本次读书小组活动拉开了帷幕。同学们在阅读《苏步青传》的基础上,对苏老业绩和为人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会,交流着自己对苏老传奇一生的一番感想,活动的氛围显得轻松随意。
这次王教授重申活动的目的:一是学会如何表达自身意识,为容易发言紧张、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多提供发言交流机会;二是要学会用“笔”表达思想,学会自主学习。王教授还讲到自己五十年前写的高考作文---《一位老前辈对我的教育》,由此引出写文章的关键因素之一:真实。
王教授提出,心得体会之类文章,应联系自身实际经历、关心国家社会,才能不显肤浅、虚假。“鲜花也得绿叶陪衬”,好的思想也得有好的文章结构来支撑,王教授强调,思路、角度、层次是文章的“三剑客”,层次结构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时,稿子应多改,加以润色,最终才能定稿。这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负责任。
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踊跃发言,与教授以及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在复旦外语学院学习德语的同学,对苏老“文理双全”的能力颇为叹服,她认为,即使学习语言更为偏重文科性质,但是学习的过程不应该脱离理科的思维,有文有理,才是完整的学习。同时,她进而引申:要发展完整的人生,这也是我们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所在。
在闽南地区,有一首名为“爱拼才会赢”的歌曲被广为传唱,成为激励他们不懈外出闯荡,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精神食粮。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来自福建的曾绍唐同学对苏老拼搏的精神极为赞赏,他联系当今作业“减负”的现象,指出若是没有拼搏精神,一味减负放松自己,只是懈怠学习的一种借口,明确目标,有紧有松的学习才能让减负实至名归。
北京小姑娘秦梦想到自己初到大学,对自己的现在、未来感到迷茫,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的角色。看了有关苏老的传记,她学习到关注细节、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苏老曾言:“把自己的学校当作最好的学校”,她以苏老的教导为动力,一步一步适应大学生活,也渐渐迈上了大学生活的正轨。
组长王天宇同学最后一个发言,他提到,生活的艰辛对于个人也不是坏事,苏老家境贫寒,艰辛的乡村生活,使他更善于利用学习资源,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他几十年后能获得辉煌的成就埋下了伏笔。同时,苏老认真对待生活、热爱事业、效忠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王天宇同学,他立志要向苏老学习。
活动接近尾声,王教授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其中他说起自己在六十岁之后还学习电脑、QQ、“飞信”的故事,他说道:“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从苏步青校长一生经历看到和学到的。”由于同学们仅仅对苏老的一生有了初步的体会,王教授安排了下次活动的任务:在进一步学传记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写下自己从苏老身上获得的、最为深刻的领悟。
活动中,王教授请另一个读书小组的成员帮我们全体成员照一张集体相,过了一会,我们的王天宇组长便也被请去帮他们小组拍摄集体照了,这本是一件极小的事情,“助人终助己。在读书小组里,我们不仅是在“读书”,也在“读人”,学会“做人”。
时钟指向九点半,当天的活动结束,也是下一个新的开始,大家期待下一次的心得交流会能有更大的收获。
杨 婧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