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66年毕业后一直在临床一线滚打已50年。我主编过好几本医学专业参考书和统编教材约300余万字,可怎么会动笔编写一本非专业的医疗队的回忆录呢?
在上海笫一医学院时,我是个苦读书的学生,父亲是上医1946年毕业的心脏病专家,因此我向往成为父亲那样的医生。毕业前,我入了党,学校推荐我考了研究生。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会在大医院里当名好医生,或在医学院当个好老师,可文革却让我的梦想成了泡影。
文革中,我所祟拜的名医名家受批斗,受尊敬的党政领导被打倒,父亲被诬陷为特务,几次被抄家,真没指望了。
1967年初夏,周总理主持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传达了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指示,中央着手部署北京、天津支援大西北,上海支援大西南。顿时激起了青年医务人员的热情,我和母校一批不同系、不同年级的同学很快串连一起,去远郊农村、皖南医疗队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的医疗状况和到农村去工作的城市医生的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慎重分析思考,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想法,决心组成一支医疗小分队到农村安家落户,以自己学到的本领去实现一个梦想:在缺医少药的山区,依靠当地的领导和群众,积极治病防病,培养赤脚医生,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在几年内做到“小队有卫生员,大队有卫生室,公社有卫生所”,“小病小伤不出村,一般重病大病不出县”,基本上改变缺医少药旧貌,然后医疗队再转战到另一个缺医少药山区。如果全国组织起千万支医疗小分队,艰苦奋斗十几年、几十年,那祖国农村山区随着经济逐步发展就一定能摆脱缺医少药的困扰。
这是一代青年医生的梦,我们把医疗队亲切地称为《指点江山医疗小分队》。大家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68年2月19日到达贵阳,接着要求到了当年红军长征路经的、偏僻艰苦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太拥区……
这一去整整11年。我从手不能提肩不能抬,能说会辩不善做;逐渐变成手足长满厚茧,能挑担、砍柴、种菜、喂猪、缝补衣服,艰苦的磨炼使我不惧艰难,吃得起天下苦,更重要的是贴近劳动民众,彼此建立感情成了朋友,我心甘情愿为他们治病。原来我肯读书、会读书,但凭兴趣,看重成绩与荣誉,现在心底明亮,病人需要什么我就钻研什么,明白多掌握一点本领就能更有效地解除病人的疾苦。原来我只知道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现在深切了解国情家底,明白在一颗太阳下,同一块社会主义大地上,内地与沿海差异之大,山区彻底改变旧貌必然经历艰巨漫长的过程,而作为党员应该牵挂为此尽力。原来我单纯、幼稚,成长较顺利,经过生活与工作条件艰苦、政治上周折的风浪洗礼,懂得了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大风大浪正是锻炼人、考验人的良机,今后狂风暴雨也能经受得住……
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让我领悟了人生价值所在。这是在课堂里、书本上、优厚的条件里得不到的精神财富,我却在山沟里获得,且终生受益。
文革结束后,贵州省委将医疗队重新分配。国家开始拔乱反正,启动了“四个现代化”建设,我和爱人一起接受祖国的挑选,考回母校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双双留附属医院,没几年作为业务骨干进了教研组、科室、研究所的班子,接着被选进院党政班子,成为“双肩挑”的专家。我做梦也没想到,从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一名普通党员让我挑起院党委副书记、书记的重担。我除了虚心学习、勤奋工作、严格以身作则外,常常以自已的亲身经历与体会跟同仁沟通、共勉,踏实地开展思想和党务工作。
从1998年起,我在医院通讯报上发表《我与笫二故乡》的故事,以小故事讲述党员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为国为民尽责才过得有价值,同时用到自己的党务工作上。不少老医生、老教授、同一代的同仁、还有不少青年医生护士找到我,坦率表示“喜欢看”,希望我继续写,这样断断续续发表了37篇。部分故事曾在市政协《浦江纵横》杂志及一些网站上转载,给我的工作带来臆想不到的益处。
2012年12月17日我的妻子突然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对我打击巨大。校友会、《复旦人》杂志召集小分队的部分队员座谈,发表了“追忆周剑萍医生”一文,并附了我写的《我与笫二故乡》中的故事4则,这在校友中又引起一阵反响。
这些年实现“中国梦”已成为国人广泛流传的关键词,社会需要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校友会、《复旦人》杂志真诚希望小分队将当年实现青春梦想的故事进一步发掘、整理出来。校友韩启德院士更是早就深有体会地提出:“到任何时候,全社会仍然需要弘扬“指点江山医疗队”的精神和品格。” 在大家热情的关注与鼓励下,原小分队的队友几次相聚商议,从2014年3月起开始分工动笔。经过半年紧张而有计划地拟稿、核实、修改,广泛听取意见,终于完成24余字、配有六、七十张珍贵照片的记实回忆录。
这本书并没有艺术加工,完全如实记述了小分队在山区的11年。正文按建队、赴黔,在剑河县南哨乡和岑巩县先后分成3篇,主要记录小分队在少数民族山区扎根,克服困难,跋山涉水,送医送药,救死扶伤的故事;但也涉及我们热爱苗岭,跟山区农民交朋友的情感变化;有成功的经历,有挫折的教训;有艰苦创业、有钻研业务,也谈到在山沟里恋爱、成家……。附录的篇幅并不小,包括三次回访笫二故乡,山区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迁,我们如何心系山区。“奉献一生”重点反映5位队友在离队后的经历,其中有68届校友沙战荣夫妇一辈子坚守在山区,“梦想在贵州继续践行”的事绩。有6位队友写下了“难忘的回忆”,有代表小分队进中南海、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有小分队送我上大学,还有爱心助学让我们永远牵挂山区。附录中收集了笫二故乡党史、乡志等历史记载与赤脚医生、普通农民亲笔写下的医疗队,还有贵州省委下达的关心、支持我们医疗队的2个重要文件。最后附有当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刊登的部分报道目录和队友简介。
但愿这本书能反映我们一代医务青年的精神面貌,成为正能量。(张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