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充分体现我校老教授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发挥作用,2019年,我校设立了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在老干部党委的统筹下,由老干部工作处牵头负责,联合退休教职工工作处、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同志参与学校中心工作。2020年,工作坊联合《复旦》校刊,开设“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特邀各院系老教授结合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围绕“我所开设过的课程”、“我当年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我当年是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我们当年是这样备课的”等主题撰写文稿,传授经验为主,讲述当年故事为辅,为广大在职教师备课、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系列文稿,既有在《复旦》校刊定期发表,也有在《校史通讯》和复旦主页“相辉笔会”刊登。我们将在本公众号中陆续加以推送。本期与您分享汤庭鳌教授的教研心得,并借此对汤教授表示敬意和谢意。
致广大而尽精“微”
汤庭鳌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T Fellow、IEEE资深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1984-1985,1989-1990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电机系任访问学者,合作开展研究工作。曾任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微电子教研室主任、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微电子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编委,《微型电脑应用》理事、IEEE SSCS上海支分会主席,IET上海分会副主席、ISIF顾问委员会委员。
汤教授60年代曾从事“量子统计和多体问题”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自70年代开始进入半导体工艺,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过的课程有:数学物理方程,量子力学,微电子专业英语,半导体器件原理,固体物理学,VLSI器件物理等。90年代以来将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到新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集成铁电学和集成铁电技术方面,研究了集成铁电薄膜电容的形成技术以及刻蚀技术;开展了铁电不挥发存储器及不挥发逻辑电路的研制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应用物理中心基金、《八六三》高科技、国防科技预研、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培养了8名博士生和二十几名硕士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曾出版专著2本(合著),译著3本(合译):《双极和MOS型半导体器件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半导体器件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半导体器件的分析和模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年),《固态电子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专用集成电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曾主编第一届到第五届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论文集;任第十届ASP-DAC(2005) 大会主席;第十七届ISIF(2005)程序委员会主席;第六届到第十三届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ASICON)大会共同主席 (2005-2019)。承办了第六届、第八届、第十届到第十四届国际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会议(ICSICT)。曾获得电子工业部颁发的《七五攻关》有突出贡献人员证书、上海市育才奖、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教材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贡献奖。
01 求学复旦
1956年我们响应周恩来总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报考复旦大学物理系。在进入复旦大学迄今68年中,见证了复旦大学的蓬勃发展。记得我们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就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边干边学,大家经常工作到午夜一两点钟,连续七八个月坚持不懈。最终我们56级这批学生既得到了培养,也为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学生期间参加科研工作的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12年规划,一场雄壮的科学攻关战就此打响。在谢希德的带领下,复旦大学参与共同创办了半导体物理专门化培训班,组建五校联合半导体教研室,创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较系统地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最早“光学”专业有位赵老师,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当时带我们进行“半导体热电偶”的研制工作。由于那时我们的基础知识不太扎实,所以赵老师在指导我们的工作上付出很多;还有位何老师,在“场致发光”科研工作中对我们帮助很大,既教给我们理论知识,又传授实验技能,使我们受益非浅。我在转入《理论物理专门化》学习时,承蒙周世勋老师关爱,让我参与了全国第一本《量子力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在周先生的悉心帮助下,我充实了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使我终生难忘。
我1962年入党,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一切服从党的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我从学光学转到学理论物理,后来又在1969年调到微电子专业。我想这样也可以把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并且国家很需要发展微电子,所以渐渐的也让我喜欢上了微电子学,并决心将自己奉献给这一事业。
02 对于微电子师生的寄语
近几年来我国在微电子技术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有所缩小,但实际上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和高端制造方面。我们需要在创新上下很大功夫,作出更大的努力。在早期我们是通过剖析国外的芯片来进行反向设计达到要求,而现在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创新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只有通过不断创新,自主研发芯片,掌握关键技术,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2023年10月24日到27日,由IEEE主办,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及南京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国际专用集成电路会议(ASICON 2023)在南京白金汉爵大酒店成功召开,大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汤庭鳌在开幕式上致辞,左三为汤庭鳌教授。
怎么实现创新?首先,基础知识要打好,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其次,既然选择了微电子,就要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要热爱微电子行业,要有吃苦耐劳的钻研精神,不折不饶的奋斗意志。学习微电子是一个既苦又甜的过程,在学校学习时要将基础打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在将来走出学校走入社会时才能有更好的选择和发展。
另外,搞好团结也是重中之重。集成电路行业不仅仅是器件的集成,电路的集成,也是人才的集成,知识的集成,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要研发制造出一个完整的芯片时,从设计到制造到最后的封装、测试、投入使用,中间的环节数不胜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需要各个环节共同协作,共同配合,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从国家层面来讲,投资、设点、建立项目需要相对集中,不能过于分散。在之前的《七五规划》期间,国家从从国外引进了33条6μm节点的生产线,分别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里面,这些都是低水平的重复,不能提高我国微电子技术的整体水平。这样引进的实际效果就比较差。因此我们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再搞分散投资了。在后继的发展中必须实行集中投资,推进行业研发。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这是关系到我国微电子这一核心技术能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之一。不仅要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还要充分发挥国内科技人员,技术人员的作用。要从生活和工作两方面充分保障好科研人员的利益,防止人才向外流失。国家,学校,企业应该着力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各级领导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关心,提高科研效率。研究生和博士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培养过程中不应该只是作为一种劳动力,要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管理过程中要有张有弛。综合培养他(她)们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有了独立工作能力,在毕业之后,就能够很快很好地适应工作的要求,极大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在半导体、微电子业界素来具有良好声誉,受到普遍欢迎。随着行业的发展,对复旦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会愈来愈高,我们决不能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在学校期间不仅要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前在我上本科的时候学制是五年,有较多的时间能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验,现在的本科学制都是四年,那么就需要本科的同学们更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本科毕业后,如想继续深造,我认为硕博连读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仅供参考。祝同学们学习顺利,身体健康,将来事业有成。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各类科研平台
作 者:汤庭鳌
协助整理:郭福英
编 辑:韩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