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回眸·薪火相传——复旦大学“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六十二)方林虎:网路通达天地广,心灯不灭复旦缘

发布者:甄理发布时间:2025-07-24浏览次数:10语音加载中...

编者按

为充分体现我校老教授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发挥作用,2019年,我校设立了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在老干部党委的统筹下,由老干部工作处牵头负责,联合退休教职工工作处、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同志参与学校中心工作。2020年,工作坊联合《复旦》校刊,开设“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特邀各院系老教授结合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围绕“我所开设过的课程”、“我当年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我当年是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我们当年是这样备课的”等主题撰写文稿,传授经验为主,讲述当年故事为辅,为广大在职教师备课、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百廿复旦正青春,教书育人薪火传。“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系列文稿,既在《复旦》校刊定期发表,也在《校史通讯》和复旦主页“相辉笔会”刊登,并陆续在“旦园枫红”公众号加以推送,通过个人回忆与历史见证,展现120年来的复旦故事、师德传承和教书育人的温度。


网路通达天地广,心灯不灭复旦缘

 

方林虎

电子信息技术专家,复旦大学教授。1956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参与创建电子工程系,1985年任系主任。1993年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0年退休后任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会长、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参与主编《心印复旦园》《为了夕阳红》等校史文献。

 

“向科学进军”的一代人


1956年,我从江苏和桥镇踏进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大门。那时复旦的校园尚不恢弘,我们的宿舍是一排平房,紧靠着现在的零号体育场;屋内上下铺挤着八九个年轻人,窗外常有雨声滴落屋檐,却挡不住我们心头燃烧的理想。


我们是“向科学进军”的一代人——祖国需要科学,国家需要人才。二年级起,一半多的同学就被抽调出来“自己教自己”:没有教材,就去看外文文献、画电路图,写讲义、编课程。我们没有实验室,便一砖一瓦搭起来,连夜焊接电路板,困了便倒在角落合眼,冷了就把窗帘披在身上。那段岁月清苦,却养成了我一生“能干事、肯干事、不怕苦”的底气。


在物理系工作的时候,我参与了微波技术实验室的筹建,后来还担任了负责人。此后几十年,我从物理系调至电子工程系、微电子所、通信工程系,目送一代代学生走入电子信息的海洋,也见证了“物理系母体”分化出的新兴学科星罗棋布、生机勃勃。


方林虎老师参加信息学院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老中青教师座谈会


脉冲中的复旦使命


1982年,复旦筹建电子工程系,我担任副主任;三年后接任系主任。那时电子技术风起云涌,我们急需搭建教学体系、研究平台。我四处奔走,建实验楼、招师资、扩课程,从“板凳搭讲台”到“计算机联网”,一步步向前推进。


1993年,我受命担任副校长,先后分管科研、基建、校友工作。我亲历了复旦浦东园区从一纸蓝图变成实体校区,也推动了与市科委、杨浦区的合作,建设了国家科技园区与孵化基地。那几年里,我们一边建实验室,一边拉光纤布网络,复旦的校园网就是在那时全面铺开,大大拓展了教学与科研的边界。


当年复旦人用手画电路、打洞制板,如今已在芯片、通信、网络等多个领域走在前列。我常感慨:一个学校的进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而我很庆幸,曾在那关键的一棒上,用尽了全力。


百廿复旦,薪火相传。今天我们为什么那么怀念谢希德校长?谢校长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能量,做出那么非凡的贡献?那就是她的“我爱中国”信念的支撑和复旦使命。她的最大心愿就是培养一批新一代科技创新人才!这些至今对我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我相信对学校,对师生也一样,我们都受益匪浅,我们都将努力奋进、传承薪火,这也是我们纪念谢校长的意义所在。


2024930日,方林虎老师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


夕阳亦照初心火


2000年退休后,我本想多陪家人、多读闲书,却被“请”上了复旦老教授协会的会长岗位,从此又忙碌起来:两校合并、百年校庆、退休服务……我还参与主编了《为了夕阳红》《心印复旦园》,用纸笔记录下我们这代人走过的艰难与骄傲。

 

20241010日,方林虎老师参加学校敬老节庆祝大会

其实,这些年来最大的收获,不是头衔,不是项目,而是结识了一群“可遇而不可求”的同行朋友,一起为老同志们办点实事、出点主意。我们在夕阳中聚首,却都心向晨光。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脚步慢了,但脑子仍转得快。有幸在复旦种下过理想,也见证它枝繁叶茂,这本身就是一份沉甸甸的幸福。


2025617日,方林虎老师在校对本文稿

供稿:方林虎

整理:孙贤达

编辑: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