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上我应任重书院和中文系的邀请给本科同学做了一个讲座。讲座的题目是《热爱让我们专注与自由——与大学生谈成长》,谈了大学学习需要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1. 外与内:学科要有趣,还是本人要有趣?
2. 师与生:现代关系,还是传统关系?
3. 教与学:老师的课堂,还是我们的课堂?
这三个选择题,我的选择都是后者。
我讲了一个多小时,同学们提问了一个多小时,结束时又有许多同学到讲台前来提问,提问的同学中有的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知道大家有许多许多困惑,我无法一一给出很具体的方法,只能从一些更本质的道理上帮助同学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困难,换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事后我看到学生把B站直播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同步看,我才知道讲座是直播的。
第二天一早收到一位21级同学发来的长长的邮件,看时间她是在讲座结束后就写的。我觉得她的问题很有普遍性。我希望对这些问题的回复有助于同学们走出“卷”的困境。
这位同学的来信是这样的(其中隐去了个人相关的信息):
老师,你好,我是21级××系的学生。我今天听完了你的讲座,真的感觉很受益,我也了解到了一些我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困惑想要问你。
虽然说理想很美好,但是能真正做到无绩点论,无功利论真的是很难的,你没办法超过这些东西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就会必然而然地“卷”。
包括我自己,我承认我在讨论课上的发言,有一部分原因是可以加分......就真的很痛苦,我每天一直都过得很焦虑,我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我想要的是每天自由安排时间,读很多的文献,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事与愿违,我每天或者说是每周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反而就那些思修课,要有讨论课,读书报告,pre,PPT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
还要读很多的文献。但就是那些文献,正常的学者都需要完完整整专心一个月的时间看完,还要看一些书评才能看懂,但老师要求我们一个月时间读两本文献,然后写读书报告,这就是根本没办法完成的事情。
以我现在的能力来说,就很焦虑没办法去深入地想想自己想要做哪方面的讨论,就感觉是被鞭策着去胡乱找一个主题,然后网上搜关于这些的论文,然后整理在一起,姑且当做自己的论文和展示,完全没有一个深入探讨的过程。我也很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无能为力,就很想向老师请教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师你说的感悟比知识更重要。可我在想,在没有掌握系统的知识前,这种感悟是否有用?我不知道我专业的知识,我就无法做一个系统的思考与感悟。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不知道是否对你的话解读正确,还是想请教老师。
我的专业是××,但其实我是被调剂过来的。我想就是在接受这个专业的前提下,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然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我也会慢慢尝试的。
最后我的一个想法就是我来自农村,相对于中产阶级我可能想得最多的是就业问题。这是一个没办法回避的问题。我的父母就是会在有意无意间表达他们这方面的要求。我无法怪他们思想的局限,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在潜移默化中很焦虑地考虑这些问题。
以上就是我很不成熟也很肤浅的问题,我真的很想得到老师的指点,再次感谢老师。
我想对这位21级刚入学不久的同学说:
你的问题关键是要在大学学习的限制中找到自由。
对各种你不喜欢的课程要求,尽可能不要用应付的态度去做——既然“被迫”做了,就干脆做得对自己有利,否则是不是太亏了?
怎么才算有利呢?
就是真的在这些课程要求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出味道来。
既然躲不开,就积极投入进去。
读文献写读书报告也是如此。在老师规定的时间里逼自己写出有意思的感想来。一开始会感到无法完成,但写得多看得多了,就会有收获。关键是不要有应付的态度。
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逼自己成长的过程,不要只看它的消极的一面,而要看它逼你成长的一面,勇敢地迎难而上。
当你有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你就会尝到思考的乐趣,在“枪林弹雨”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感悟和知识的关系是这样的:在知识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感悟,然后从感悟中产生问题,去吸纳更多相关的知识。
感悟一直是引领自己前行的指南。××学是非常有趣的专业,不要陷在大量知识里出不来,一定要感悟领航,让知识为我的兴趣和问题服务。
你刚开始自己的大学学习,要尽快沉浸到专业学习中,不要多想,扎扎实实过好自己的大学四年。专业之外的其他课程,也要认真对待,它们并不是与专业学习扞格不通的,相反,学得好,它们有助于专业学习和个人成长。
你下的功夫深了,自然会有别人没有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用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就会觉得生活很有意义。有了这些,你父母关心的问题自然会解决。
你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这样的感觉就说明自己的学习出了问题,状态不对了。要及时调整过来,把被动变成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高兴起来。
我不知道同学们能否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能否理解老师的推心置腹。
同样是面对大学繁重的课程,同样都需要拼搏——
一种态度是把拼搏作为成长的契机,在拼搏中锻炼自己,不忘理想,在拼搏中追求意义;
另一种态度是视拼搏为负担,努力应付,以至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最后就会“卷不动了,不想卷了”。
同样面对课堂讨论,积极的态度是我有话要说,消极的态度是发言可以得分。
前者是走心的,后者是应付的;前者是不累的,后者是疲惫的。
这两种态度中的讨论,对于成长的意义有云泥之别。
单纯应付的讨论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只会让自己“真的很痛苦”“每天一直都过得很焦虑”“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而如果你在讨论中真的有话要说,有感而发,你会享受这一过程,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此时繁重的课程要求就转化为自己成长的力量。
说到底,关键还在生活的态度,精神的力量。不要让生命在应付中失色。
我在讲座上向同学们推荐毛泽东的词句,它在我们年轻的时代一直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力量: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有一句深深打动我的青年毛泽东的话:
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拚命的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