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在风云激荡的时代中,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华山医院原党委书记张永信教授的个人经历就是改革开放前后时代变迁的很好的注释。
行路难,多歧路
1943年,张永信出生在江苏如皋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心血管疾病专家,受父亲的影响,他励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60年,张永信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并于1966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推荐报考了我国药理学著名一级教授张昌绍的研究生。正当他怀着满腔热情通过考试、等待录取通知准备接受深造时,长达十年的“文革”开始了。
1967年的夏天,为响应毛主席“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张永信带头串连组织了一支由医学院不同系、不同年级的青年学生组成的“指点江山医疗队”,主动带着上海户口奔赴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安家落户,意在山区送医送药,帮助偏远山区摆脱缺医少药的困境。
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称的贵州山区,其医疗环境的窘迫程度远远超出这批青年医务人员的想象。怀揣着对救死扶伤的执着,张永信和队友们每天身背药箱,爬山涉水,走村串寨医治病人,克服困难施行手术,培训了一批批赤脚医生。虽然医疗条件简陋、工作平凡,但收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欢迎,真正品尝到了学有所用、用有所医、医有所愈带给自己的那份纯正而自豪的满足。他们的事绩多次登载在当年的报刊上,记载在当地的县志党史中,张永信的人生脚印深深地留在了苗村侗寨清水江畔。
长风破浪会有时
1976年秋天,医疗队在邻县巡回医疗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中收听到“四人帮”被打倒的消息,史无前例的文革终于结束了。经过两年多的拨乱反正,国家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入到了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的改革开放、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新纪元,张永信作为同龄人中的幸运儿,他的人生登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机遇。
1978年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急需大量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百废待兴的中国恢复了研究生培养制度。党和国家的号召再次唤醒了张永信十二年前被中断的研究生深造的梦想。1979年他和其他几名队友坚定地报考了研究生,最后有四位考取了母校的临床研究生。张永信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其研究生课题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留华山医院工作。
在名师名医的栽培和优良校风的熏陶下, 张永信的个人才能得到充份的发挥,顺利地从主治医师逐级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临床专家和学术骨干。改革开放的东风带来了很多海外交流与学习机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他多次走出国门进修、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并先后担任临床科室和研究所的副主任、主任等职, 在国家级和上海市学术团体中担任委员、副主任、主任委员和顾问等。作为卫生部合理应用抗菌药监测中心的专家顾问和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的国家级师资应邀赴各地宣讲、指导合理用药,足跡遍及二十余省,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与临床抗生素研究作出了贡献,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证书。
直挂云帆济沧海
1984年,改革开放的洪流把正处中年的他推上了“双肩挑”的岗位,张永信被推选为党委委员, 继而被选为党委副书记,并于8年后任书记。他从一个“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从一位普通的山区医生,到成为拥有二千余名职工、数百名党员、全国著名教学医院的负责人,这是多么大的变化!感慨到这一切都源于党和组织的信任、人民群众的培养,他身体力行、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 未敢丝毫怠慢。任职二十年,他先后和4位院长合作,医院里建起了一幢幢新大楼,购置了十余亩地的华山花园;一批批人才梯队在成长,重点和特色学科逐年增长;党员和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华山精神与优良院风在传承。多年来医院重点学科数和综合影响力居全国前八名......他曾为其流过汗、出过力、揪过心,在他人生中又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现年75岁的张老虽已退休,却时时刻刻心系医疗,为了弥补十年文革的损失, 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 把余热集中放在医学教育和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上。从医院到学校, 直至贵州山区第二故乡, 他一方面认真传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真心实意地以自己50余年从医从教亲身经历与体验跟中青年教师、医护人员、大学生和研究生交心, 从他们身上汲取永葆青春的动力 ,同时以身教言行引导启发他们走在医护工作的沧桑正道上。
张永信教授在采访中动情地表示,自己的亲身经历充分证实,“当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一旦完全融入国家和党的前途与命运时, 人生才能充分地出彩。”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祖国和共产党出彩,也让他的人生幸运地出彩。
受访人简介:
张永信 男,1943年生,教授 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上海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传染病科主任等职。现任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上海药学会抗生素专委会名誉主任、《上海医药》杂志主编。
从事临床52年,在处理难治性感染和危重病例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经验。先后主编《感染病学》、《难治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药物使用手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临床感染疾病治疗学》与《重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1985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86年获上医大科技成果荣誉证书,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三等奖,2005年获上海药学科技奖。
1984.9起被选任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1992.12~2004.11任院党委书记。曾获“全国卫生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优秀组织者”等称号。2009年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教育下一代荣誉奖,2010年评为复旦大学离退休教职工“金秋风采人物”。2014-2015年先后评为上海市离退休先进个人和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