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懂中国”“最佳征文”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工委分会征文《王威琪:波联国际,泽被人间》

发布者:甄理发布时间:2021-01-11浏览次数:278语音加载中...

1956年夏天,17岁的王威琪从吴淞中学毕业,来到复旦大学。谈到为什么报考复旦,王院士回忆道:“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我们这批本来都已重视数理化的高三学生更充满了进大学学习理工科的欲望。当时上海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报道复旦大学物理系研制成功模拟电子计算机,我就报名考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初入复旦,物理系扎实严格的教学和敬业负责的老师,给王威琪留下了深刻印象。殷鹏程先生教电动力学时条理清晰、语言精练、声音高昂。听他讲课,很有回味。他指出学习一门知识,要掌握它的“思想、概念、方法、结论”。以后阅读文献、著作、资料时,王威琪总想起殷先生的这个教导,受用一生。

大一做数学题的时候,王威琪专心看着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无穷项的无穷小量相加,可以趋向于无穷大。收到老师的启发,王威琪觉得这不也正是人生的奥秘么,只要我们有恒心、耐心和决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我们的人生也会发挥出无穷大的意义。

1961年,王威琪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即留校工作,并长期从事医学电子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该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上世纪70年代,复旦大学即开始了医学电子学领域的科学研究。1975年,王威琪在带教工农兵学员做毕业设计时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磁血液流量计”,被中山医院、胸科医院、长海医院和仁济医院应用。1976年,王威琪开始研制六十单元B型超声诊断仪。

在科学研究中,王威琪坚持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医学等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特色。80年代,王威琪的科研组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知识,提出采用独立的双超声束Doppler效应定量测定血流速度,从而克服超声Doppler效应中的“夹角影响”,提高了血流测量的准确性。这个项目于1985年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至今此项发明成果还在被不断利用和进一步发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先进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受到了表彰,邓小平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这次大会是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百废待兴的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为了更好的推进医学电子学这门交叉科学,王威琪不但注重纵向的扎实积累,也重视横向的延伸扩展。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王威琪与上海各大医院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不但经常向医生们请教医学知识,还和周永昌、徐智章等著名超声诊断专家共同设计临床研究课题。

王威琪站在医生们的身后,支持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他在医学超声学和医学电子学领域取得的成果,被医生们实际运用,很多病人从而得到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1988年,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在美国华盛顿授予王威琪“Pioneer Award”,苏步青校长闻讯后,撰写“波联国际,泽被人间”横幅表示祝贺。1999年,王威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会授予王威琪院士突出贡献奖,这是我国超声医学学术界设立的最权威奖项,首次用来表彰在超声医学研究上得到巨大成果的四位专家。王威琪院士为唯一的理工教授,其余三位为医学教授。

在谈到取得的成果时,王威琪总是十分谦虚地说,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不够的,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学生的成绩,就是老师的光荣。他积极培养和提携年轻下一代,例如,汪源源刚留校,王威琪就带他去见大师苏步青校长;他还为他得安、李翔推荐并准备杰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的申请材料。

秉承“喜看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理念,王威琪为各大医院的研究生开设声学原理课学习班。从1988年开始,市六、长海、新华、仁济、妇产、儿科等三甲医院的超声、消化、心血管、妇产、小儿等科室的研究生来到复旦大学,听王威琪讲课。课程每周一次,历时一年。王威琪用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为学习班命名,称其为“黄浦声校”。从1988年开始至2000年,黄浦声校共举办了7期。当年黄浦声校的学员胡兵、常才、孙锟、陈亚青等,现在都是上海各大医院超声科主任和医学骨干。

随着学科发展,近年来王威琪院士的科研重点已经从医学信号的检测向医学信号的特征提取和综合应用、智慧医疗超声系统转移,运用现代理论方法去提取医学信号的特征,以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性。新理论,新方法被运用到医学超声中,取得首创性的成果。这是理、工、医共同进行方案设计、动物实验、临床应用的成果。

科学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追求,才会攀登上科学的高峰。期待着王威琪院士和他的伙伴们有更多更新的科研成果问世。

受访人简介:

王威琪,男,1939年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现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他还担任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兼医学超声分会名誉主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编委会主任、仪器仪表学报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学术刊物编委。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WFUMB)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其他省部级奖10多项。

曾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还担任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名譽院长、上海健康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等

他发表论文350余篇,曾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等日本4所国立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学报(UMB)荣誉编委。主要成果:发明了两种超声定量测量血流速度的方法;综合心电、超声,研制无损伤诊断的方法和系统;把理工方法转移到医学诊断中(例如将分形、数学形态学、数量化理论、极点轨迹等首先引入围产医学,找出新的敏感参数,形成独特的方法);在基础研究上也取得不少成果(例如指出传统医学超声多普勒公式的不足,建立了声源、血浆、血细胞三者相对运动时的新公式;导出医学超声多普勒系统中噪声的主要来源,分析假频移来源和信号保真的解调方法;对血流窄带信号进行时域、频域和模型特征的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