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懂中国”“最佳征文”奖——基础医学院关工委分会征文《闻玉梅:从她身上,读懂中国》

发布者:甄理发布时间:2021-01-11浏览次数:588语音加载中...

【个人简介】

闻玉梅,1934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在乙肝病毒变异、持续感染机制,尤其在乙肝治疗性疫苗研究中有创新性贡献,被认为治疗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发表论文240余篇,主编中、英文著作9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其中一项为国际发明专利)。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并荣获国家“863”高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抗击“非典”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教育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教育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展板上写着这么一段话:“科研的核心是创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奋,科研的态度是求实,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创新、勤奋、求实、服务人民,正是闻玉梅院士六十年恪守的学术准则。

为控制乙肝,闻玉梅付出毕生精力。“过去中国的肝病患者太多了,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一定要摘掉‘肝病大国’的帽子!”支撑她的是最朴素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闻玉梅先后在英国、美国学习,靠着节衣缩食购买研究需要的低温冰箱和幻灯机,取得卓越成绩;“非典”时期,她不顾安危南下广州深入一线……长期执着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她在研究乙肝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中作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的贡献,成为国际公认的研制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

家国情怀,身先士卒

“半路出家”研究病毒的闻玉梅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获得出国系统学习病毒理论的机会。她在英国、美国留学,除了学习肝炎病毒,还抽空学了分子病毒。当时分子病毒是国际上最热门也是最前沿的研究领域,闻玉梅认为国家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十年内乱,图书馆都关了、实验室都关了,国际上分子病毒进展得非常快,我们却不了解”。

闻玉梅在英国进修时,为了节省开支,连一张4英镑的伦敦大桥参观券都舍不得买,却在3个月时间里,从生活开销中省下一笔钱,购买了一台国内实验室急需的低温冰箱和幻灯机。卫生部领导知道后,十分感动:“闻玉梅,在英国3个月,没把你饿死啊!”于是拨给她1万元人民币。闻玉梅从这笔资金起家,正式开始了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

在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期间,她报名了夜校学习分子病毒课程。选课时,负责人问她,是“for credit(拿学分)”还是“for audit(旁听)”?闻玉梅选了拿学分,这把负责人吓了一跳:“你一个四十几岁的人,也不在这里拿学位,为什么要拿学分?”拿学分就意味要参加并通过所有考试,这对学生而言是不小的负担。

但闻玉梅还是固执己见,在她看来,不拿学分,就不能深入了解这门课程的难度所在,只有通过考试,了解它的全部教学课程,她才能真正学到分子病毒学的精髓。一边上课,闻玉梅又一边把相应知识点翻译成中文,着手编写国内第一本分子病毒的教材,为自己回国后开设这门课程做准备。课程结束,她的书也随继完成。

除了编写教材,她还抓住机会和这个著名研究所建立了永久的合作关系。一等到回国,她就把科室骨干张维、何丽芳送到国外交流学习。她知道,搞科研靠一个人是不行的。如她所愿,张维、何丽芳学成回国后,建立了肝炎病毒基因分析、病毒肽分析,以及多种病毒细胞培养、过滤、动物实验等方法,为分子病毒实验室的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

披荆斩棘,迎难而上

做成一件事情容易,但一辈子为一个目标奋斗就极为不易。闻玉梅选择了后者,在分子病毒学方面耕耘了数十年。

这三十年,从条件简陋的实验室到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从寥寥几人到老中青的研究团队,从零星论文到皇皇巨著,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浸透了闻玉梅的汗水和努力。

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成果。闻玉梅领导的团队参加了两项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和两项国家“863计划”高科技项目。早在1987年,闻玉梅首先提出“消除对乙肝病毒抗原免疫耐受性”治疗新观点,据此建立了模拟人幼龄乙肝免疫耐受性的动物模型,设计了5种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疗性疫苗,并在动物模型中考核疗效,从中发现了抗原-抗体复合性疫苗有较显著的疗效。

此后,她又带领医学分子病毒学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国人乙肝病毒亚型与肝炎慢性化的关系基础上,在国际上首创了“复合物型治疗性乙肝疫苗”,为数以亿计的慢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带来了希望。目前,该产品已完成一阶段的三期临床研究。

为了及时总结我国微生物学成果,闻玉梅主编了98章、共278万字的权威性著作《现代医学微生物学》,该书由8位院士、80位国内外相关专家参与撰写既把经典内容交代得一清二楚,又对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作了阐述。李载平院士对专著的评价为:“这部著作的出版是医学界之幸事,生命科学界之幸事。”

初步统计,闻玉梅所领导的集体荣获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40余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实验室荣获市级、部级、国家级奖已达21项。闻玉梅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以及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十五周年突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说起成绩、表彰,闻玉梅显得轻描淡写。但谈起由她一手创办的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闻玉梅则喜形于色,充满了自豪感。回顾实验室的发展历程,闻玉梅颇为动情:“我们这个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完全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新老两代科技人员勤奋努力、不懈追求的基础上,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那一刻,她的脸上挂着采摘果实时的满足,和满足后的释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现在,83岁的闻玉梅已到耄耋之年,但她又为自己扛下了新的重担:推动老年医学发展。

面对我国老龄化的重大社会问题,2012年,闻玉梅向工程院提出了“健康老龄化”项目。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2013年由复旦大学牵头,组织开展了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研究;复旦医科不仅整合了华山医院内各科室,还与华东医院、中山医院及医学院多个学院进行大联合型的合作,推动学科交叉形成创新性的成果。

2016年,国家设立了6个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落户华山医院,成为上海的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国家级老年医学研究中心。

闻玉梅是老年医学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其实我也是在不断摸索,可是我知道这个要做实事,要帮国家解除困难,要让人民有获得感。”

在闻玉梅眼里,研究基础医学一个甲子,而最让她有成就感的事情至今没有。她希望乙肝治疗性疫苗“乙克”的上市可以成为这一件事。从她1988年研究乙肝病毒到现在,已近30年,乙肝治疗性疫苗的临床试验也到了最后一个阶段。

“如果能为三分之一的乙肝病人解除一定的痛苦,我就最有成就感,我现在还在等,希望有生之年能等到。”闻玉梅说。

“用心做人,用心育人”,闻玉梅将这八个字奉为人生准则。她捧着一颗赤诚的心对待每一个问题,重视每一位学生。从2013年起,闻玉梅和数位知名学者率先开设人文医学课程,转为共享视频课后,已有百余所学校近5万人选修。在闻玉梅看来,教师不是单单上课就可以了,教师应该对学生投入感情。学生学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老师对待学生的关怀方式,从而达到一种人文关怀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