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获奖作品展示

发布者:甄理发布时间:2023-07-18浏览次数:10语音加载中...

 2022读懂中国活动以共话百年奋斗,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在高校全面开展。全国近千所高校、8.4万余名大学生面对面访谈优秀五老”2.1万名,撰写征文、制作微视频、排演舞台剧6.9万篇(个),受益学生571.5万名。教育部关工委组织专家对568篇征文、318个微视频、46个舞台剧进行了评审,60篇征文入选最佳征文,122篇征文入选优秀征文,30个微视频入选最佳微视频。复旦大学关工委附属妇产科医院分会《为妇女健康守门的世界外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分会《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砥砺前行》获评最佳征文,并入选教育部关工委和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联合组织的读懂中国优秀作品展播。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分会《我和祖国共成长》获评优秀征文。复旦大学关工委获评教育部关工委2022读懂中国活动表扬单位。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2022读懂中国活动获奖作品中五老精彩故事吧。

 

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征文《为妇女健康守门的世界外婆

复旦大学关工委附属妇产科医院分会

 

 


俞瑾193310月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是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研究的创始者之一,执着于生殖内分泌学和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医、教、研工作五十余年,在生殖内分泌学和中西医结合妇科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对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受到国内外患者广泛好评,被行业内亲切地称为世界外婆。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征文《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砥砺前行 》

复旦大学关工委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分会

 

 陈振新19387月生,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校陈望道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开设《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等多门课程,申报的以能力训练为目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退休后,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传承望道精神,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参与多项媒体采访活动,发表文稿80余篇

 

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征文《我和祖国共成长》

复旦大学关工委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分会


“一旦患了耳聋,就意味着要生活在可怕的无声世界中,这对患者和他的亲人该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噩梦啊。”,王正敏院士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人类的交流70%是要靠语言,失去了听力,人将会生活寂静、孤独的世界中。长久以来,许多医学家都在探索——什么是听觉?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著名的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家的王正敏院士,他长期致力于临床听力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他领衔的团队实现了“人工耳蜗”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造福了我国广大的聋哑人。他也是我国千千万万爱岗敬业的共产党员中的一员,有着近乎和他医龄同样长的党龄。他是新中国的成长的参与者,也是医学发展的见证人。


王正敏院士在1955年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母校的附属医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师从全国耳鼻喉科著名专家王鹏万教授。1960年,王正敏院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一次采访中他回忆道,他年轻时,革命英雄教育深入人心。他曾酷爱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好多句子当年都背得滚瓜烂熟,也曾无限向往英勇无畏的保尔柯察金。后来,学校要他作为大队长,带领从各临床医院调集来的50多位医师组成医疗队到江西巡回医疗,他毫无怨言接受任务,带着医疗队伍深入到江西老区。在这一年中,他为贫下中农,革命军人和其他群众大大小小完成了近千例手术。王院士说,“那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


上个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落后,医院基础设施差,并且王院士所在的耳鼻喉科虽然是全国顶尖的科室,但与国际水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像王院士一样的许多医生仍不惧困难,团结合作,不计名利地埋头苦干。他们挽救了许多生命,攻克了许多难题,通过与当时的医疗器械厂商、研究所合作,联合研发生产了深低温冷刀、电测听机、喉动态镜和争光霉素等。当时,我国经济、科学远远跟不上世界科学发展的速度,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我国连最基本的仪器——电测听计都很缺少。上海有家医疗器械厂为赶制一台电测听计样机,要王正敏院士鉴定。在无数次实验之后,王正敏院士根据调查和研究,在一年的时间里提出了中国听力器零级标准资料给工厂设计。这个标准与日后1964ISO国际标准非常接近,可以说,比国际上通用的科学标准还早了2年。这是王正敏院士第一次让人们惊喜,在攻克听力障碍的科研上,他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后,为了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国家扩大派遣留学。王正敏院士由于优秀的表现,于1980年被国家公派留学到瑞士苏黎世大学。怀着对发展我国听觉医学的决心,他每天工作学习超过16小时。面对周围的轻视和生活的艰苦,他也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他的奋进求学和求学若渴得到了他的导师和周围同仁们的认可。面对苏黎世大学多次挽留,他都一一谢绝,依然选择回国。1982年回国后,王正敏院士将自己所学全然回报祖国,开启了他在国内开创耳显微外科、颅底外科和听觉医学的漫漫征程。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在门诊部的对话中、在住院部的病房里,到处都有王院士的身影。正是许多像王院士一样牢记使命、彰显国格的知识分子,使得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各行业注入了新活力,趁着改革的浪潮迅速发展,中国逐渐重登世界舞台中心。

 


岁月如歌,跨过去的是困难,流过去的是辛劳。王正敏院士用他的一颗心,奏鸣了一曲“救死扶伤为人民”的人生赞歌。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牢记使命、彰显国格的知识分子,在工作事业中时刻发挥创新精神,立足本职,与祖国共成长,为新时期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来源:

复旦大学关工委

附属妇产科医院关工委分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工委分会

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关工委分会

 

编辑:

 韩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