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名师剪影》编辑出版了,还举行了首发式。真是可喜可贺!
在首发式上,杨玉良校长语重心长地说:“是复旦人创造了复旦的历史和复旦的精神和传统。复旦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名师辈出,数以千百计。他们学问渊博,造诣精深,忠诚奉献,燃烧自己,鞠育英才。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就是告诉人们,复旦人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复旦人;复旦人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建立怎样的人生坐标。”
名师能召唤和聚集千万学子,激发他们的追求和梦想。《复旦名师剪影》是对于复旦校园名师文化的凝聚和提炼。校园的名师文化是无形的力量。他们一个个名字就是一座座学术的丰碑。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他们悉心培养晚辈,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具有以德立身,刚直守正的高贵品格;具有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还具有艰苦奋斗,谦虚包容,淡泊名利的优良作风。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使复旦有了今天。学习名师的风范,接过先辈的薪火,继往开来,日月光华,日复旦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手捧《复旦名师剪影》,这一个个光辉的形象,唤起我多少记忆。抚今追昔,思绪万千。
我是1950年高中毕业,有幸考入复旦新闻系。
1950年至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全国有十四所大专院校众多文、理系科并入复旦。复旦大学成了一所师资力量最雄厚的综合性大学。新闻系主任陈望道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任命为复旦校长。
建国初期,在一切向苏联学习的形势下,有关方面曾作出把复旦大学新闻系并入党校的决定,创办于1929年的复旦新闻系将面临停办。陈望道担任新闻系主任多年,对新闻系有深厚的感情。他为此事两次上北京,先找高教部,又找周总理。周总理带着陈望道办新闻系的请求,请示毛泽东。毛主席说:“既然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办吧!”由于毛泽东特批,复旦新闻系就成为全国新闻院系中唯一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一家。
后来,王中当了新闻系主任,他坚持不把新闻系独立成新闻学院,他认为新闻系倘若离开综合性大学,必定办不好。复旦新闻系的优越性,就是设在综合性大学。除了新闻业务课外,文、史、哲均靠外系的一流教师来教,大大提高了新闻系学生的文史修养和理论基础。
中文系赵景深先生是老复旦了,在复旦执教达50年之久。赵景深从事戏曲研究和撰写,主编《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丛书》并将研究心得汇编成《赵景深戏曲论论文集》。他常常勉励学生要“五心”齐备,即“乐于献身的热心,锲而不舍的恒心,排除干扰的未心,取长补短的虚心,慎于下结论的专心”。我有幸上过赵先生的《古典文学》课。赵先生学识渊博,处世随和。讲课时常常能联系小说、诗词、音乐、戏曲方面知识,边上课,边演示,精彩生动。一次讲到京剧昆曲,他就从教室的一角,边唱边做,走将出来。唱的好像是《牡丹亭》一段,眼神、手势、身段十分灵活,俨然是一个妩媚的旦角,教室里气氛热烈,饶有情趣,不少旁听生也挤进来,坐得满满的。我们回学生宿舍还议论不已,至今记忆犹新。
历史系周谷城老师的诲人不倦,顶住压力、坚持真理的凛凛风骨,令人敬佩。我虽不是历史系学生,但周先生给我们新闻系上过《世界通史》,他上课不看讲稿,铿锵有力,口若悬河。但印象最深的是一件事。
记得1962年他发表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一文提出了“无差别境界”和“时代精神汇合论”,他认为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每个时代总是有革命的精神,又有非革命的精神,互相联系,汇合而为当时的时代精神。不难想像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代背景下,周先生的“无差别境界”和“时代精神汇合论”,遭到全国报刊的猛烈围攻。有一次,学校造反派在登辉堂(现为相辉堂),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批判周先生的学术观点,说毛主席讲“一分为二”,你为什么偏要“合二为一”?我记得周先生站在台上脸不改色,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回答:“这是万无一失的!”并接连讲了几遍。我当时心中暗暗叫好。不仅“没错”,而且是“万无一失”,真是铁骨铮铮。让主持人没有了“落场势”,只有高喊“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周谷城”作罢。
马列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等课,则有哲学系严北溟、金诺两位老师给我们上课。
严北溟是复旦哲学系教授,曾教过我们《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严北溟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学术之外,口才又好,善于吟诗答对,是一位大学者。站在讲台上,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数十年来被传为佳话的严北溟与苏步青两教授对联的故事就是一例。
1956年春节,校领导和教师在新落成的工会礼堂举行团拜会,领导致词拜年,教师发言后,进入娱乐节目。时任副校长的苏步青教授以座中两名教授出句:“陈望道、卢于道,头头是道。”要求在座中人人名对之。陈望道是语言学家,又是上海民主同盟负责人。卢于道是上海九三学社负责人、著名生物学家。大家被苏老出句的诙谐幽默逗乐了。这时,严北溟教授应声而起:“张孟闻、曹亨闻,默默无闻”。随即又对张、曹二位教授拱手示谦。当时,严先生几乎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举座俱惊其才思之敏捷。严先生上课也是通今博古,既讲马列,也讲宗教,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教人受益。
陈珪如教授是我学习马列主义的启蒙老师。她向我们认真介绍辩证法名篇《反杜林论》和《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代表作。在她反复钻研阅读中,领会到列宁认识论思想的辩证实质。她认为学习《唯批》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一本经典著作。她为马列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和中国化作出了贡献。当时,她要求我们阅读《唯批》,每小时顶多看5页,认认真真地钻研,读懂经典最为重要。
为我们新闻系学生上课的外系老师还有很多:如中文系郭绍虞、张世禄、鲍正鹄、蒋孔阳、朱东润等老师;又如历史系的周予同、王造时、陈守实;哲学系的胡曲园、全增嘏等老师。让新闻系的学生在复旦这所综合性大学里深受名师的教诲。复旦教坛的名师、学界巨擘的光辉形象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当然,在复旦名师中不能忘却新闻系主任王中老师。他那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他那风趣幽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胸怀;他那身处逆境,在难以承受的打击面前,坦然处之,不折不挠的傲骨;他那在艰苦岁月中,始终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追求,为复旦人呈现了复旦名师的光辉形象!
《复旦名师剪影》的出版,可以使复旦名师的风范薪火相传,代而有续。
正如陈至立同志在序言中所说:“希望所有复旦人尤其是青年师生都要认真阅读此书,从中汲取精神的动力”。并“相信新老复旦人一定会接过先辈的薪火,继往开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为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2014年2月28日19:19《朝花》
作 者:居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