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持续推动中办、国办46号文件和教育部党组34号文件落地见效,学校关工委于10月24日举办“2025年度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培训班”。为期一天的培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交流研讨新形势下关工委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学校关工委常委副主任陈立民、关工委班子成员、各分会副主任(老同志)、特邀党建组织员及分会联络员等约70人参加。培训班由关工委副主任陆昌祥主持。

上午安排的培训内容是邀请学校关工委委员单位,教务处处长林伟作《复旦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专题报告。报告从本科教育发展历史沿革,在守正创新中完成三次迭代升级:以通识教育为标志的1.0 版;“2+X”本科培养体系为标志的2.0版到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战略任务进行全面部署,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学校全面开启本科教育3.0 时代,系统构建“2+X+Y”本硕博贯通、“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打造“相辉学堂”“AI 大课”“思政大课”“X+AI”双学位等改革尖兵。林处长以“学科交叉、四个融通”路径详细解读新一轮改革方案。报告增进了老同志对教学改革重要意义的理解,拓宽了视野,由此形成的新共识转化为新动力,为大家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增添了信心与底气。

学校关工委副主任朱建艺所作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扎实推进“五好”关工委建设》报告,按照《上海市教育系统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行动方案》要求,针对《复旦大学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行动方案》实施开展过程,从一、“五好”关工委建设的时代要求;二、教育系统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行动的部署;三、关工委分会《自评表》汇总情况;四、填写《自评表》说明等四个方面,进一步从主要任务、建设标准、建设周期和实施要求等环节,结合《自评表》中的项目、内容、自评描述进行系统阐释和案例解析。报告指出,开展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新时代关工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二级关工委创新赋能、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要紧紧围绕“领导班子建设好、‘五老’作用发挥好、制度建设执行好、积极探索创新好、活动经常效果好”的建设目标,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全面夯实关工委的组织基础,提升关工委分会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服务力。

下午,培训班分文社、理工、医科三个小组开展分会工作交流,之后眼耳鼻喉科医院分会副主任仇荣星、中国语言文学系特邀党建组织员申小龙、集成电路与微电子创新学院分会副主任於伟峰代表本组做了集中汇报。分享经验、互学互鉴,达到了拓宽思路、共同提升的预期效果。

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立民对本次培训班做了总结发言。今天我们举办2025年度学校关工委培训班。教务处林伟处长应邀作了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理念创新和重大举措,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随后,校关工委朱建艺副主任对学校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行动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特别是对关工委分会的申报工作做了详实指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培训班上还分文社、理工、医科三个小组开展了工作交流与汇报。大家的发言内容充实、思考深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究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的有效路径,提出了许多务实可行的思路和有益建议。

今年是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北京召开了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3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关工委工作的高度肯定,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关工委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殷切期望。关心下一代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工委是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组织依托。做好关工委工作,对象在基层、依靠的力量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五老”主体在基层、服务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复旦大学基层“五好”关工委建设行动方案》见行见效,力争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局面,探索形成党建带关键长效机制。最后,陈立民与大家分享了三点体会:
第一、自觉加强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夯实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同时注重关工委自身学习,紧跟形势、常学常新。要充分发挥“五老”在教学科研、著书立说、招生就业、新生入学教育等环节的独特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为学校立德树人贡献关工力量。
第二、着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工作品牌和活动平台。紧密结合各专业实际,丰富活动内涵,创新载体形式,持续提升关工委工作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第三、持续加强关工委分会队伍建设。团结凝聚“五老”骨干,尊重其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支持老同志量力而行、发挥专长,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立德树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动员广大“五老”为学校发展和党和国家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立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