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从教42年最好的见证人!”

发布者:蔡晓燕发布时间:2024-10-08浏览次数:63语音加载中...

“我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职业是教育,业余爱好才是写作。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他的最好作品不是他个人写出来的,而应该是他的学生。”

9月3日晚,暑热未歇,光华楼西辅楼203教室座无虚席。2024年新入学的中文系学子们凝视讲台上的教授,聆听他讲授文学研究理论入门。像这样站在复旦的讲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作家、文学批评家陈思和走上讲坛整整42年。他一次又一次成为年轻学子们的“引路人”,带领他们初窥文学研究的奥秘。彼时的他,是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42年过去,银发如雪,陈思和对讲课的投入经年不改,镜片下映着眼底的光芒。

“在我的基因里,我很喜欢做教师。所以,当我留在复旦大学工作后,我天然觉得这就是我爱的环境,是我一生应该走的路。”陈思和笑言,自己从小就喜欢当老师,喜欢跟人家讲课。

站上复旦讲台,陈思和终于成为一名教师。“因为我爱这个工作,我走在复旦大学校园里,走在教室、走上讲坛,这一切都是我应该的,我就应该这样生活。”对优秀的复旦学生,陈思和想用一种精神去鼓舞他们,让他们自觉成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个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岗位,这个岗位就是使自己学的专业、自己的知识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

“我们每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对我来说,我坚守的就是一个教师的岗位。”陈思和指导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生,迄今有百余人,大概90%以上都是在教育岗位上,这让他颇感欣慰。在他看来,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做好科研、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一个“传”,就是一个传递的“传”,言传身教,把学生带到这样的一条道路上去,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才是我的作品。”“学生们把在复旦大学学到的精神传统传播到全国各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青年人。我为之感到欣慰。你们就是我最好的作品,也是我从教42周年的最好见证人。”


关工委中文系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