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回顾在党近50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是党抚育我健康成长,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一生交给党安排。
我生于1948年末,出生在多子女家庭,我和哥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是50年代的老党员、老劳模,他从小即给了我们爱党爱国的启蒙。
我有幸从1957年始,参加由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合唱团,度过8年幸福时光。是党给了我“金色的童年”。在这座被称作“金色摇篮”的宫殿里”,我获得艺术启蒙、做人道理和人声的合作艺术。在少年宫里,我们记得指挥吴老师讲过亲历抗美援朝慰问演出的许多动人故事、难忘为到访的英雄刘胡兰的母亲演唱《在刘胡兰像前》、牢记《把一切献给党》作者吴云铎勉励我们“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要顽强学习、忘我劳动和不息地锻炼。”的亲切话语。在无数演出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964年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开幕式演出、我们合唱团推荐的30名小团员,参加了由上海3000余专业、业余演员联合排演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才旦卓玛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至今激荡心灵。当时在文化广场演出、盛况空前、一票难求。后来得知周总理受陈毅邀请来沪观赏演出后、启发灵感,决定在上海歌舞演出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一个概括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历程的大型歌舞。周总理亲自策划、亲自拍板、亲自导演,上海抽调了12个著名专业演员进京。1964年10月2日,大型歌舞《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成功。与演出成功同时令人振奋的另一消息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课原子弹,当日爆破成功。这段儿时课外活动经历,影响我一生。
我在市三女中度过初中、高中。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学业中断 。
1969年5月,我们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打起背包、远赴北大荒。其时正是珍宝岛事件后,我们所在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驻地离边境只有60多公里,我们手持有边境证。那是一段亦工亦农亦军的日子,天寒地冻、生活艰苦,但我们苦中有乐、思想积极向上。我从工程连调到干部训练队后,承担着军械员、宣传员、理论教员等多重任务。我让家里寄书籍材料,逼迫自己备课《共产党宣言》。手持一份西藏农奴忆苦思甜材料,巡回连队举行知青教育宣传。珍宝岛事件后,兵团加紧了军训步伐,拉练成为常事。在一次手榴弹实弹演习中,发生意外,我全身多处被炸伤,紧急送往医院手术。至今尚有微小单片留存体内,权当留作青春永久纪念吧。在我处在最难最痛苦的日子,我不敢向家里透露半点信息,是党组织、是革命老前辈、是兵团战友给了我慰藉、帮助、鼓舞、信心。这份恩情、我永生难忘。
1971年12月4日,我在知青中首批入党。不轻易流泪的我,难以抑制激动地心情,任泪水长流------
在华师大学习大二期间,我们4位同学、5名教授,被派往安徽开展函授教育工作。在那段既当学生又当教师的岁月里,我们既被当地老乡、知青强烈求知欲感动,也为时年安徽农村的极度贫困所震撼,深感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重大、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我到上海第一医学院报到后,接受的首个任务就是赴河北唐山参加抗震救灾工作。河北唐山发生强烈地震。1976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最早报道此消息。我们被紧急受命随医疗队一起出发。唐山地震造成的惨烈,令人震惊;唐山抗震救灾一年多的所见所闻所感、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全国支援灾区的应急救援能力、灾区临时帐篷前飘扬的五星红旗、唐山人民的不屈精神、处处冲在一线的共产党员。还有我们抗震医院的医护人员 ,大家齐心协力,在缺房源、缺设备、缺水、缺电、缺通讯、缺交通工具等极端困难情况下,全体上阵、联手作战、治病救人、创下的件件奇迹。我当时负责宣传广播简报工作,每天浸润在感动中、每天接触频率最高的字样是“我是共产党员!”“感谢共产党!”这段经历,让我加深了对党的认识,理解了党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时时叩问初心,处处践行使命,学习党史激发了我的精神动力。我曾经在教务处、社科部、宣传部、统战部等多部门工作。每一次转折、都是一次零的开始、都是一种困难、挫折、人生的历练。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团队力量的帮助支持下,我努力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先后获得三八红旗手、女八佳岗位能手、及妇女工作、工会工作、科技馆志愿者组织工作、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称。1995年,我作为在职干部,曾参加上医关工委的筹建、起步、活动组织等工作。2017年始,我作为退休人员,受聘特邀党建组织员,第二次踏进校关工委大门。周围老领导、老同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激情和奉献精神给了我极大鼓励,习近平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指示精神指引我们继续前行。在关工委温暖的大家庭,只要有需求我就上、面对工作任务从未说不。
退休以来,我始终要求自己做明白人,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紧跟形势、不脱离社会。做有心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微博之力多为党为集体工作。做快乐人。调整心态,和谐家庭、笑对老年生活。
我将一生跟党走、一生交给党安排。从工作中追求快乐,从奉献中追求理想。
(周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