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四十九)李致勋:动物标本馆的历史记忆

发布时间:2025-07-08浏览次数:11语音加载中

编者按

为充分体现我校老教授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发挥作用,2019年,我校设立了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在老干部党委的统筹下,由老干部工作处牵头负责,联合退休教职工工作处、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同志参与学校中心工作。2020年,工作坊联合《复旦》校刊,开设“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特邀各院系老教授结合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围绕“我所开设过的课程”、“我当年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我当年是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我们当年是这样备课的”等主题撰写文稿,传授经验为主,讲述当年故事为辅,为广大在职教师备课、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系列文稿,既在《复旦》校刊定期发表,也在《校史通讯》和复旦主页“相辉笔会”刊登,并陆续在“旦园枫红”公众号加以推送。本期与您分享李致勋教授的教研心得,并借此对李教授表示敬意和谢意。

 

动物标本馆的历史记忆

 

李致勋

复旦大学教授,1950年进入复旦大学生物学系动物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复旦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化学教研组副主任、遗传学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工程系主任、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1986-2000年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生物工程组组长、国家教委科技长远规划生物技术组组长等职。参与创建我国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生物工程系,参与筹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复旦大学动物学专业学习


那时候我们学的动物学是两个部分,一个是无脊椎动物学,一个是脊椎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当初来教我们的是秉志老师。秉志老师是南方生物学的师祖,张孟闻,卢于道都是他的学生,他对我们年轻人是好得不得了,很关心,他开的无脊椎动物课程,实际上是专门为我们开的。


秉志老师讲的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学,那是没有标本的,他给我们讲得很生动。特别是夜里讲海洋的发光,讲得大家很有兴趣,都想去海洋里看看。当时是一级一级真正从原生动物开始,到节肢动物,环节动物,一步步都学。

秉志先生进行鲤鱼形态研究

镌刻着秉志名言的石书,石书上镌刻着秉志先生名言:“科学家之精神,在寻求真理,科学家之目的,在造福人类。故能称得起科学家之人,不独其在专门学问上,有精深之造诣,而其道德人格,亦必高尚纯洁,有深邃之修养。”

 

脊椎动物后面是有四门课程,有鱼类学,两栖爬行学,鸟类学,兽类学,还有个比较解剖学。所以后来做的比较解剖实际上都是脊椎动物的。从鱼开始,鱼类比如河鲫鱼,一人一条河鲫鱼,从外形做起,每个人都要画画的。鳞片都要画得一模一样,长度、宽度、骨头有几根,全部不能马虎的。


当年的实验课你要预习,进实验室老师首先要考你的。老师是负责准备各种器材,负责讲。学生你要事先看过实验的,那时候要求很严格。卢于道老师给我们讲神经解剖,我印象很深刻,最后考试的时候出了一个题目,一个蚊子咬在你的手臂上,你看见了,你感觉到痒,然后你用手来拍这个蚊子,拍得感觉到痛,整个神经传导过程是怎么样的。


大自然的美丽


我的学生时代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中国的龟类》。实际上就是形态的分类。主要是标本的描述,标本主要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原来是英国人办的博物馆,后来是我们接管了。它比较多的就是爬行类。我的导师张孟闻就是搞两栖爬行的。那时候导师说搞什么,我们就收集情况,去博物馆去看,再去写。因为它这个形态描述都有规矩的。


那是去海南的时候。我是19569月去的,19579月回来的,待了整整一年。那时候我已经是教师了,在脊椎动物专业里面。当初到海南一年,那时候是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学院联合起来进行海南脊椎动物的调查。我们一共六个人一组,带个翻译,因为海南主要是少数民族,半个岛是少数民族。我们去的主要是苗族黎族自治区这个区域,这个区域里没有翻译不行。1956年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是汉族人没进去过的,因为那里山很高很深。当初我们进去了两个调查组,一个是我们脊椎动物调查组,一个是国家语言文字调查组。早上天还没亮就起来了进林子里面去,等天亮听第一声鸟叫。当时也没有录音机,什么也没有,就是靠耳朵听,那个小鸟就停在枪的准头上面,还对着我跳舞。那时候看到这个,心情真是没话讲。尽管你说很枯燥,但是看到这个,和鸟一起娱乐,是真的开心。那时候很可惜没有录下来,我们碰到过好多次,自然里面真的很美。  

四眼水龟

乌龟是在吊芦山一个村子里面,在一个山沟沟里,我们看见了这个乌龟。这个乌龟很奇怪,因为从背面一看我们知道是一个水龟,不是一般的陆龟,但那个乌龟,头上的眼睛后面还有两个眼睛,这实际上是两个色素,不同颜色的色素,色素很像眼点,我当时从来没见过这种龟。


我在海南通过调查,后来文章发表,把这个乌龟作为一个新种提出来。按照国际的规定,我取名叫六眼水龟,后来正式定名叫斑眼水龟,或者叫四眼水龟。按照林奈的规矩,发现的人是要把名字留在上面的,所以大家就开玩笑叫我“乌龟李”。

 

对祖嘉标本馆未来发展的期望


从国外的自然博物馆来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研究,研究不能断。尽管你说,现在的分类可以,很多过去的分类可以推翻了,可以更新了,新的手段怎么用到老的分类里面?比如形态分类。这个方面还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很有价值,很有实际意义的。

复旦大学祖嘉生物博物馆——动物标本馆

第二个就是科普了,这个科普就不要做一般小孩子的科普,不要单单是小孩子,小孩子当然可以好奇这些东西,应该要成为一种科学的思想,应该可以朝这个目标去发展。更重要的是开放。不仅仅是国内,还要扩大国际视野。现在的规模同以前根本没法比了,我就看的心情很感动。国外的要少而精,国内的当然是越齐全越好了,现在有这个条件了,应该让大家开阔视野。

 


作         者:李致勋

协助整理:郭福英

编         辑: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