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通讯》刊发王卫平文稿《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目标》

发布时间:2021-01-14浏览次数:413语音加载中


医学长学制(八年制)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相关的培养方案至今仍然不明确,是国内医学教育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问题。2008年我在医学院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上曾经就此问题做过一个总结发言,反映了当时上海医学院的主流思想,现在看来观点没有过时,近年来很多兄弟院校的同仁也表示赞同,对目前的长学制教育发展可能有一定的意义。根据当时的发言录音记录整理成此文稿,作为历史文件以飨读者。

首先要感谢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的教职同仁,无论来自学院的教师还是临床的教师。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状态下,还有这么多人潜心于医学教育这样一个神圣而清贫的事业,确是难能可贵的。我今天看到,会场中有各个附属医院的领导,许多我们的前辈以及医学院的老领导,如姚校长、彭书记等,非常感谢你们的参加。来自基础和临床的几代人聚集在一起认真地讨论医学教育的问题,必将使我们学校的医学教育更有生命力,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团队和办学的特色,是这些老领导、老前辈薪火相传,一代代传下来的,有着丰富的传统和底蕴。然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八年制的问题,是个新问题。从上医大建校以来,我们还未曾有过八年制这样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所以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需要省慎探索的新问题。现在讨论八年制的培养目标问题,好像有点马后炮的意味,我想,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在2004年八年制招生之前,当时上海医学院的领导班子,曾经组织了一大批领导和专家,专门对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认真的研讨并制订了初步方案,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八年制临床医学的培养目标和相关要求,就是04年提出来的。今天在这里讨论八年制教育的问题,实际上是希望经过了前一阶段的工作以后,我们对于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做出进一步的深刻理解和完善。所以,不要给自己一种错觉,我们现在并不是教学任务迫在眉睫了才来思考这个问题。当然,目前学生将要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因此这次会议的重点在于讨论后面三年多的时间如何安排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我们过去所不曾经历过的,对此大家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刚才五位的(小组总结)发言非常精彩。在这里,我想就两个问题和诸位交流一下想法。

一个是关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问题。好多事情在你要研究它之前,总要想一想为什么它会发生。过去(医学的学制)是五年、七年,现在为什么会有八年制?我总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对医学教育的探索,我们意识到,对于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社会对医疗服务和人才的需求是有不同的层次的,由于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人口分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对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有共识的是中国的医学教育需要分三个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适合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生;还有一种是适合大中城市需求的医学人才,这是目前数量最多的;再有一种就是高层次的精英人才。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中国要搞原子弹一样,一个一穷二白的不发达国家,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我们去研究发展航天技术,去研究两弹一星,为什么?大国不可以没有自己的精锐。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有我们在国际学术殿堂中的一席之地,要在国际舞台上有我们的话语权,要独立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使得我们的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就必需造就我们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形成中国医学界的坚实脊梁。如何培养精英人才,这就是为何要办八年制的另外一点原因,通过这么多年的医学教育,我们对已经培养的人才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我们意识到,以往的医学教育工作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了临床技能的培训,但是我们忽略了很多其他非常重要的东西。对于钱海红(书记)所说的人文情怀的培养陶冶,对于管理领导能力、道德品质、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培养训练,我们的教育是有缺陷的。如何来弥补,值得认真考虑考虑。毫无疑问,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势必要增加一些内容,使学生有更宽泛的基础,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就产生了长学制的设想。显然,八年制的问题,绝不是要去解决曾经有人提出过的“你们毕业出的学生不会看病”的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没有必要搞八年制,加强毕业后教育,完善这个体系就可以了。我想先谈谈这个事情的由来,这很重要,关系到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培养目标问题。

两校合并之后,我的视野开阔了不少,也悟出一些道理。就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要讲简单也很简单,两件事情,一个是教学生怎么做人,第二个是教学生怎么学习。这就是大学教育要完成的基本目标。过去,中国人讲的博雅教育,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不能认为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完成了他的终身职业教育,决定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学的是数学,但他毕业出来以后,不一定去从事数学研究,他可以去做很多事情,他甚至可以去做律师。孙中山先生和鲁迅先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是学医的,但是他们后来成了政治家和文学大师。大学教育应该是博学通才。回过头说八年制的医学教育,我们一开始就制定了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你们手上都有材料,我们在04年就规定了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内容,我们提到了“要有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这个提法不同以往,突出了对医学人才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视,与我刚才提到的办学理念有关。培养目标中提到了“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较强的临床能力”,这个是“老三样”,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此外还提出来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大的发展潜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现在看来这些提法都是正确的。但是,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看来有很多东西应该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那么有哪些东西需要我们加以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呢?这里我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和观点。

首先,我觉得八年制的医学教育,在刚才提到的三个层次里面,应该明确它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你们说叫“领袖人才”或“精英人才”有点张扬,其实英语很简单,就是leadership,它不是说(毕业)出来就是当总统,当国务院总理,或者当个什么官,不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一种能力,包括他能够组织团队,他能够驾驭全局,他能够良好沟通,他能够正确决策等。这个在钱海红(书记)的发言里面,提到的人文素质方面,主要是这个意思。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精英人才”这样的名词?我们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共产主义要实现,还有很远,但是我们就把它写在旗帜上,因为它是我们的目标啊!是我们奋斗的方向!你连奋斗的方向都不敢写清楚,你怎么带领大家往前冲啊。在三个层次里面,你是哪个层次?我们为什么不敢讲呢?我想,我们如果在旗帜上不写清楚的话,后面的千军万马看不清方向啊!这个是我要讲的关于目标方面的一个想法。

第二点,应该明确八年制培养的人才是临床医生,讲八年制教育目前就是指临床医学。迄今为止,公共卫生专业没有八年制、药学院也没有八年制。临床医学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研究和今后服务的对象是人,既有自然的“人”,也有社会的“人”,这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以对于这些今后的医生们的培养,绝对不应该忽略他们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他们如果不具备非常宽泛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知识,他们没有优良的人文情怀,他怎么能够服务好人类呢?中国古语曰,医者仁术,这方面我们在医学教育上过去是有缺陷的。现在很多年轻医生和病人的沟通,以及对社会公益的关心程度都显得不够,尤其是现在的医学生多是80后,有自我为中心这样一种倾向,这是我们非常担心的。因此在前期的教育,就是通识教育这一阶段,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处人待物,如何与其他的学科相互交叉,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倡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刚才提到的教育理念出发,这个阶段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不要再怀疑,前期我们投入了这么多的时间在人文、社科和公共基础课方面是否值得,肯定是必需和必要的。

我刚才提到,在培养目标里面的“老三样”,就是“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较强的临床能力”,这是我要与大家交流的第三点。关于医学理论的学习,这个没有疑义,具体问题是我们怎么做好这一点,在后面谈到的课程设置方面再论。关于临床能力扎实这一点,刚才有很多教授也谈到了,我们认为学生毕业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能独立行医了。我一直讲医学高等教育的“半成品”问题,对于医学教育的三阶段,我是老生常谈了,学校教育这个阶段,不可能完成临床实践能力的全部训练,因为这在医学伦理上是不允许的。学生要完成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要会开刀,要会诊断临床疾病,势必要在病人身上实践,对于医学教育来讲,让一个没有毕业、没有完成学业的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学习,这是不道德的。在一个法制不完善的社会里面,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但是随着法制的健全,一个文明的国家是不允许这样做的。现在我们国家已经用法律规定了这一条,不要再去幻想冲破这一点,回不去了,不可能的!学校教育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应该掌握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常规性技能操作,通过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为今后毕业后临床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点上,也不要犹豫了。不要再去幻想,通过保留什么政策手段,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直接在病人身上动刀,不要有这种幻想,不可能的,也不应该。

由此关联到我们七年制教育的一个教训,一个失误吧。就是在七年制的最后一年,设置了专科的定点学习,所以等到七年制的学生毕业出来之后,身上都有一个“符号”:他是脑外科的,他是肾脏内科的等等。一个专科医生的培养,不是在学校学习阶段完成的,过早地进入专科的训练,对于学生是没有好处的,他的知识面太狭窄,他的临床能力太狭窄;对于医院来讲,也是医疗质量无法保证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一直很担忧汶川地震中派出去的救援队,这些医生年龄越来越小,他们专科能力是相当强大,但是他们的基本能力是越来越弱。像汶川地震这样的情况下,病人不是像你们的专科而发生病情的,救援队的队员应该内、外、妇、儿都懂,脑外科去的队员碰到的病人脑袋没破啊,她肚子疼你怎么办?

我要谈的第四点是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中提出要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但绝不意味着要把这些八年制的学生按照科研型的研究生进行培养。这一点怎么做,是我们目前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其他的问题我们有的已经做了,有点已经有经验了,无非是进一步把它做好。但对于八年制学生他的科研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问题,我们过去经验不足。我觉得在大家的讨论当中,有一个思想已经达成共识。对于科研能力培养,我们的培养要注重两个环节。第一,我们不看重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结果,也就是最后毕业时,他的文章是不是被核心杂志所接受发表,它是不是进入了SCI,它的IF多高,都不重要的。我们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求知的精神,他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他没有这颗“心”,将来即使去做研究也都是被迫的,不会有什么创新。第二,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在参阅了大量背景资料的情况下正确选题,选题以后选择技术路线,选择适宜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实验室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在科研成果出来以后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处理,规范地撰写论文,将科研结果表达出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很难产生有贡献的科研成果,掌握这个过程就使得他们具备今后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潜力。如果要问五年制和八年制有什么区别,科研能力的培养和今后的发展潜力,这方面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不一样的。

再有一点,在培养目标里面,大家都谈到了健全的人格的培养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个很重要。我刚才也谈到了,我们要培养的是精英人才,今后可能是领袖人物,所以这个人才首先人要行,这个人不能有人格缺失,比如一个学生在一个科室里实习,大家对他反映都很好,但科主任说“这个人不行,在我们这里实习大半年,叫都没有叫过我一声”,这样的人我想大概有点问题,他有人格缺失,你对一个师长,见面都不打招呼,显然社会交际能力障碍。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都应该放在培养目标里,而且应该去重点考虑的,这个方面我们学工部的同志做得很好,昨天钱海红书记的发言非常好,我非常赞同。学工部的老师们不仅是做一些学生生活的关心工作,他们是站在对人的素质培养的高度来工作,而且研究得非常深入,对八年制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我觉得我们学工部的工作,没有流于形式,而是创造了非常实在的一个内容。人的气质培养,在课堂上是教不出来的,很多元素是要他自己在社会上去历练而获得的,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做志愿者,就是这样去培养的,这就是第二课堂,或者称作“隐性教育”。此外,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他们的管理能力、他们的管理艺术、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中国的学生有个缺陷,表达能力比较差,好多事情讲不清楚,做出的PPT也是不得要领,这些东西都应该要学并在实践中养成。

最后,还有一个方面应该在培养目标里加以补充的,有的人已经提到了,我们过去在这方面注意的不够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的能力。这些人都是今后的精英啊,中国走向世界都靠他们了,这个怎么来做到。我觉得,目前来讲,专业英语的教学需要加强,这些八年制学生的公共英语能力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考过四、六级没什么问题,但是如何提高他们的专业英语,使他们与国际医学界有非常畅通的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有些科学研究结果很出色,但是国外不知道,你写的是中文别人都看不懂。所以有些人提到,我们应该尽量创造一些机会,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本科生阶段到国际上一些比较先进国家的学校去生活学习一段时间,看看西洋镜没关系,关键是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国际视野。

以上是我认为培养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待改进和完善的几点。

我觉得现在来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是非常及时的,因为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临床教学阶段将要开始。我关心的是担任临床教学的教师是不是准备好了。对教育目标的认定,现在是各路人马达成共识的时候了,这个目标认定之后,后面的很多事情才可以做下去,真正到位。我想这次会议让我们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达成了共识,当然我们需要整理成更具体的东西把它规定下来。教育目标是我刚才提到的一个问题,后面比较简单的一个问题是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医学教育里面,在教育目标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对于课程设置,尤其是我刚才讲的临床教育这阶段要慎重,我觉得主干课程的设置,它的架构和它的基本内容应该相对保守不要轻易动,目前临床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几十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沉淀,国内外都比较类似。但是对于一些确实已经过时或者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的内容应该废弃;同样,对于一些先进的、并且已经成熟公认的内容应该及时补充进去。另一方面,对于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作较大的改革,可以有很多创新,比如PBL和SP等等。

我今天在这里有感而发,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