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理论研究基地课题访谈①:朱建艺:关工委参与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发布时间:2023-03-07浏览次数:97语音加载中





编者按

在深入推进复旦大学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理论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关工委参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课题进展的过程中,活跃着一批老同志的身影,他们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课题开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不老的使命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群体对教育事业的热诚、对广大在职教师以及青年学生的关爱。他们所讲述的故事和事例,令人深感启迪,引发持续思考,引领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具体工作和课题调研全面结合。我们开展了相关访谈,将陆续加以推送。2023年3月6日,朱建艺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们以此向朱老师表示敬意和谢意。

  ——《复旦大学关工委参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

课题组组长  周桂发

  





关工委参与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朱建艺老师于2023年3月6日接受采访

朱建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腾飞书院导师委员会主任。曾任国际政治系、法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等职。主要教学科研方向,现代国际关系、中外高等教育管理比较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等。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复旦大学“校长奖”等荣誉。

01

关工委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2021年3月19日,朱建艺老师主持复旦大学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理论研究基地报告会

Q

于关工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您有什么看法?

学校关工委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在上级关工委指导下,配合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因此,学校关工委有责任围绕中心、配合补充,主动作为、协同创新,立足基层、注重实效,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学校关工委有一批具有政治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的老教师,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学生,是新时代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一支宝贵力量,担负着校风学风教风承上启下薪火相传的作用。

Q

关工委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方面有哪些优势?

关工委应该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的清醒领悟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所以,高校承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统筹“三全育人”布局,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等方面,都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目前,复旦大学退休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000余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老教师活跃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他们有数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学术积淀和珍贵案例,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中、与青年学生的互动中,发挥着历经岁月沉淀而具有的独特优势。如今,老教师有必要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对课程思政建设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认同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时俱进地发挥作用。

Q

您能介绍一下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吗?

这个课题是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复旦大学理论研究基地的一个立项课题。课题组组长由在职处长周桂发老师担任。2021年前学校关工委鉴于学校学科大类的分布和教育教学的不同特点,进一步探讨老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是一个没有现成版本的课题,但是其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采取“三步走”做法,细分学科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和理论探究。第一年(2021)重点研究医科,撰写“新形势下,复旦大学关工委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研究与思考”、“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教育实践的探索”;第二年(2022-2023.6)重点研究理科、工科;第三年(2023.7-)重点研究人文、社科。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2022年的理工科研究计划被顺延至2023年上半年完成。

目前理科工科老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考虑到不同院系学科之间的差别和特点,将理工科的分课题细分为12个子课题,以更好地深入探讨总结老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特点、优势,以及值得借鉴的经验性的做法。

02

老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者

Q

您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学院)子课题的调研工作中有哪些新认识?

在做课题调研时,我查阅了信息学院编写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有了四点明确的认识。

课题选择信息学院的必要性。信息学院组建于2000年,是国内高校第一个以培养高科技信息领域人才为宗旨的多学科交叉的学院,是复旦大学建设“新工科”的重要支撑学院。学院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具有复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将“新工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和复旦优势,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采用不同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一是在课堂的核心层,做到“创新方式、润物无声”;二是在实践与科研的拓展层,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三是在书院、新媒体、海外学习的浸润层,做到“盐溶于水、精准育人”。

信息学院在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中,有清晰的课程思政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具有重创新、重实践、专业知识更新快等特点。课程思政必须结合学科实际,对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工作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通过强化实习实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致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行业领军人才。

信息学院有明确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支撑指标。信息学院将电子信息类专业对照复旦大学育人特色的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课程思政指标的适用性,方便任课教师导入,凝练了20个支撑指标。国家意识:国情认知、国家认同、国家安全、产业报国、法治精神。人文精神:理想信仰、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审美素养。科学精神:批判求真、严谨求实、思辨精神、勇于探索、创新意识。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匠心精神、团队合作、工程伦理、实践精神、规则意识。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中国贡献、国际合作、文化交融。

信息学院一些有造诣有经验的老教师服从教学科研工作需要,退而不休,仍然活跃在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第一线,有的老教师亲自参加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些老教师亲身经历了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发展的各个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到现在的“三全育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他们都是亲历者、实践者和贡献者。

朱建艺老师主持会议

Q

信息学院为何选定这五位老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子课题研究呢?

信息学院有五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根据新工科培养的类型和专业特色,信息学院子课题选择了5位老教师,分别来自四个系。陈良尧教授来自光科学与工程系、陈光梦教授和孔庆生副教授来自电子工程系、朱谦高级工程师来自通信科学与工程系、周太明教授来自光源与照明工程系。这些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退而不休,至今仍然在本科生课程教学第一线,他们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理解、体会是最直接、最真实、最客观的。同时,他们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和实践,能够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Q

请您介绍一下陈良尧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陈良尧教授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师。他1987年获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回国,获聘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首届“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获得者。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9年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始院长。主要从事固体光学性质和光谱学研究,为新型信息光电子功能材料和先进光谱分析技术的国际原创研究做出了贡献。

多年来,陈老师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基础选修课《固体的光学性质》。主要讲授光波的电磁场与凝聚态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同时还讲解多种新型的固体光谱试验系统和方法,促使将这些原理和方法用于高科技光电子信息研究和应用的广泛领域。在课程教学中,使用PPT等电子教学工具,仅仅起到对课程内容进行示范和总结的辅助作用。在更多场合,他仍然保持较为传统的电子“粉笔头”授课方式,便于围绕许多较为基础的光物理原理、概念和方法进行细致讲解和分析。陈老师说,这是前辈老师们将这些现代科学知识传授给我的有效方法,相信我的学生们也会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受益,感受到这不仅曾经为我本人,也将在今后漫长时期的经历中为学生们从事光电子科技的前沿研究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陈老师表示,在多年授课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还将考虑编写国内本领域仍属空缺的《固体的光学性质》这门课的教材,以便促使这些核心专业基础知识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推广和应用。(陈良尧:“固体的光学性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见复旦大学“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十八),旦园枫红2023-2-25)

Q

请您介绍电子工程系陈光梦、孔庆生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体会?

陈光梦老师是电子工程系资深的正高级讲师。上个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后,他是1977级第一届大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长期从事电路与系统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模拟与数字电路系统、工业控制与自动化、高频电路系统。开设的本科生专业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数字逻辑电路、高频电路基础、模拟电子学基础。出版教材多部:《数字逻辑基础》、《模拟电子学基础》、《高频电路基础》等。

陈老师认为,国家进步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包含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要实现伟大祖国的伟大复兴,除了需要大量的科学理论人才外,还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技术能力的进步需要理论的指导,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经验与积累。信息学院学生不缺乏聪明才智,他们缺乏的是实际的工作过程以及由此得到的实践经验。电子竞赛是一个提高学生技术水平的极好途径,通过竞赛可以让学生接触许多在课堂上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快速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

陈老师2010年退休至今的十多年里,一直担任复旦大学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指导老师,每年的暑假是他们训练的最佳时间。陈老师从历年的竞赛题目中选择近40个典型题目,对每个题目进行详尽的理论分析与实际设计方案。由于这些题目大多涉及到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所以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目的分析与设计案例的训练,能够学到如何从理论出发,完整地完成一个实际的电子系统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在训练中,针对每一个模块安排具体的电路设计与制作实验课题。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课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详细讲述的一些技术细节,加快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有关知识和技巧。据统计,近5年来,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次、二等奖18次。

孔庆生老师是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退休前担任学校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这个实验室承担全校选此类课程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工作繁重。他长期从事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专业实验课教学。讲授的课程:模拟电子学基础、电子学方法、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模拟电子学基础实验、数字逻辑基础实验。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工业控制与自动化、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主编教材:《模拟与数字电路基础实验》等。2021年退休之后,仍然返聘在本科教学岗位上。孔老师表示要一如既往地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门课程,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尤其在实验教学课中,要准备与教学内容匹配的相关器材,软硬件材料,鼓励学生理论运用实际,不怕困难挫折,锻炼动脑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实验教学的要求。

Q

请您介绍通信科学与工程系朱谦老师的教学体会?

朱谦老师是通信科学与工程系高级工程师,通信工程教学实验室主任,返聘在教学岗位。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讲授本科课程:通信系统试验(上、下)、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研究生课程:通信系统专业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工程设计。研究方向:数据通信与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运用。编写教材:《信号与通信系统(第三版)》等。发表论文:“基于容迟网络模型的帆船VMG检测系统设计”《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帆船VMG预测遗传算法优化”《微型电脑应用》第33卷第3期等。

朱谦老师在教学中秉持“爱国-敬业-服务社会-奉献智慧”的理念。课程中介绍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客观认知我国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机遇,正视现实,展望未来,提升自信心。朱老师从2012-2022年牵头研发的帆船帆板赛场环境监测和运动技术分析系统具有赛场环境实时检测、数据存储回放、帆船技术诊断等多种功能,为国家帆船队训练比赛提供技术保障。2012年8月伦敦奥运会帆船激光雷迪尔级女子单人艇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徐莉佳获得冠军,这是中国乃至亚洲帆船运动史上的首枚奥运金牌。归国以后,国家帆船队专程到复旦大学信息学院赠送一面锦旗,感谢复旦大学、感谢朱谦老师带领的技术团队。2021年7月,在东京奥运会上国家帆板运动员卢秀云正是得益于这套系统在数据搜集和导航上的精密性,在比赛中做出准确判断,取得女子帆板RS:X级金牌。对此,朱老师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服务国家的科技项目,增强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Q

请您介绍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周太明老师的教学体会?

周太明老师是一位资深的教授,曾担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副主任。现任中国照明学会交通运输照明和光信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照明产品专家组技术专家。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著作:《电光源原理》、《光源原理与设计》、《电器照明与设计》、《照明设计-从传统光源到LED》。

高校的课程教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周老师非常重视电光源学科教材的建设。上个世纪70年代,伴随着照明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内没有一本系统介绍光源知识的书籍。周老师编写一本油印的资料《光源原理与设计》,成为我国第一本电光源专业教材。90年代,重新编著《光源原理与设计》,受到学生和科技人员的欢迎,1997年该书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在复旦大学创名牌课程活动支持下,周老师编写出版《电器照明设计》一书,成为照明学科专业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照明学会授予他“中照照明奖-教育与学术贡献奖”一等奖。

2005年周老师退休之后,仍然关注照明行业的发展。2010年随着LED照明的出现与发展,2014年,周老师组织年轻教师一起编写《照明设计-从传统光源到LED》,该书列入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2015年全彩精装出版,2018年荣获“中照照明学术贡献一等奖”。至今,本系本科必修课“光源原理”仍在使用这本自编教材,因此入选信息学院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为复旦大学虚拟仿真教学建设项目。

Q

您认为这些老教师对于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有何影响?

这五位老教师的优秀表现只是典型案例。他们自身具有的丰富阅历、实践经验、深厚学识,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书育人过程的不断思考,能持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将自己的学业规划、职业发展与国家科技进步、现代化的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尊重老教师、发掘老教师的价值,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03

关工委要做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助力者

Q

请问您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有何新的认识?

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背景下、学校党委领导下统筹谋划的一篇大文章。在进行信息学院子课题调研时,学习了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9月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复旦大学关于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复旦大学本科生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复旦大学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这为我们开展课题调研提供了工作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价值判断标准,这个认识非常重要。

Q

关工委的老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能进一步发挥哪些作用?

关工委作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配合中心工作,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就老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也需要顶层设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要有推广方式。其中,充分用好现有工作平台很重要。2019年以来,开设“老教授工作坊”、复旦校报“老教授谈教书育人”栏目、“旦园枫红”公众号等平台,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目前考虑的是应该如何赋能?要在高质量内容上下功夫。可以将本次课题调研的优秀案例、优秀老教师的生动事迹予以宣传,产生导向作用,成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亮点。

朱建艺老师在理工科子课题讨论会上发言

Q

根据理科、工科院系的不同特点,关工委如何组织分类交流活动?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通过课题调研,我们了解到理工科院系有丰富的典型案例。学校关工委和院系关工委分会可以联合起来,拓展学校现有工作平台,开设专场,在主要面对本院系师生的基础上,也欢迎其他院系来聆听分享。对于校报专刊和公众号栏目中的文章,我们可以挑选经典,把在实践中形成的典型的成熟的体验性的文章予以发表。对于理论基地的研究成果,我们要注重应用价值,课题成果,结论性的成果,要与职能部门进行交流,提出积极的建议。

Q

您刚才提到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领域,具体怎么操作呢?

复旦大学2005年设置本科生书院,至今有十八年。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中,属“第二课堂”。目前,五个书院中都返聘一些有经验有专长的退休老教师担任专职导师,指导学生做小课题,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阅读经典书籍,丰富学识涵养;答疑解惑学业、人生规划等问题,等等。这是目前关工委还没有关注到的部分,可以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拓展老教师在第二课堂发挥作用的空间。

朱建艺老师与采访者亲切交谈



来源:老干部工作处

策划:徐宏波  孙燕华

访谈整理:朱建艺  蒋艺岑

摄影:甄  理

编辑:韩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