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九)姚慕生:《数学教育与育人》

发布时间:2023-08-31浏览次数:72语音加载中


复旦大学“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九)姚慕生:《数学教育与育人》

旦园枫红 2021-10-28 14:09 
编者按

为充分体现我校离退休教授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发挥作用,2019年,我校设立了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在老干部党委的统筹下,由老干部工作处牵头负责,联合退休教职工工作处、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同志参与学校中心工作。2020年,工作坊联合《复旦》校刊,开设“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特邀各院系离退休教授结合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围绕“我所开设过的课程”、“我当年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我当年是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我们当年是这样备课的”等主题撰写文稿,传授经验为主,讲述当年故事为辅,为广大在职教师备课、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系列文稿,有在《复旦》校刊定期发表,也有在《校史通讯》和复旦主页“相辉笔会”刊登。我们将在本公众号中陆续加以推送。本期与您分享姚慕生教授的教学心得,并借此对姚教授表示敬意和谢意。

数学教育与育人


姚慕生

  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生专业课高等代数和抽象代数的教学科研工作,主编教材《高等代数学》连续评为“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编著有《抽象代数学》和《线性代数》等教材。

 姚慕生教授荣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和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并获得2003年“复旦大学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



文章刊登于2021年10月17日《复旦》校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没有兴趣,何来热爱?没有兴趣也难有创新。历史上不少大科学家在他们的学生时代,由于对某个老师的讲课发生了浓厚兴趣,从而走上了科学研究道路并做出了伟大贡献。努力讲好每一堂课,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

我曾担任数学学院高等代数、抽象代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编写了《高等代数学》和《抽象代数学》教材。

数学学院除了要培养数学家外,还要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人材。复旦数学学院最近几年每年都要招收三百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全国各大学每年招收的数学系学生更多了。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不会从事数学研究或教学工作。我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数学理论时也常常有同学提出疑问:“老师你讲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这就产生了问题,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数学学院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不仅数学学院有这个问题,其他理科恐怕也有类似的疑问。

我觉得不能狭隘地从眼前的实用的观点看问题。数学教育(其他学科同样)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正如卢梭所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数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性强。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到希尔伯特的公理化体系都贯穿了这样一个原则,即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公理),运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来展开数学的内容,探索新的数学真理。凡是不经逻辑检验的命题,数学界是不会承认它的真理性的。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也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思维方式。科学的发展已经使得真理的“显现性”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那么显而易见。只有依靠逻辑才能把握它。科学只承认事实和逻辑,这也是每个科学家应有的基本素质。

应该看到,由于中国长达数千年的皇权专制统治,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尤其缺乏。这是导致近代中国在科学上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一个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知识的人对迷信,对无知的妄言有着强大的免疫力;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会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一个理性的人不会轻易盲从,不会人云亦云,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我们虽然不需要也不可能培养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但是具有扎实的数学知识,热爱科学并具有逻辑头脑的人在其他科学领域里也会做出成绩,甚至取得伟大的成就。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现代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离开了数学工作者的贡献是不可想象的。

 要让学生热爱数学,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向学生展现数学之美。在普通人看来,数学是一堆枯燥无味的数字与符号的集合,稀奇古怪的术语、符号与公式令人头疼。数学的美是内在的,数学的美只有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领略到。有一本合适的教材,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好数学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的责任。

编写教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虽然可以参考的相关教材林林总总,东抄西引剪刀加浆糊也可以编出一本教材来。但是这样的教材往往缺乏“灵魂”,缺少风格。在高等代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比较了国内外几十种教材,对教材的结构、各章节的内容安排、习题的配备等做了深入的研究,最终拟定了大纲。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编写,形成了讲义初稿,1993年开始试用。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修改,在2003年作为教育部规划教材出版了第一版。其后多次修改充实,现在这本教材已经出了第三版。实际上,这本教材的酝酿时间更早。大约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教务处承担了教育部的“外国教材研究”项目,数学系我是参加者。在教育部于南京召开的外国教材研究会议上,我以“国外代数教材的现状及对我国同类课程教材建设的启示”为题发言,其中的观点得到了教育部教材司负责同志的肯定。校教务处以及数学系领导也建议我编写一本教材。我从那时就开始收集资料,酝酿写作纲要。

编写高等代数教材一开始碰到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来展开课程的内容。究竟以“矩阵为纲”还是以“线性空间为纲”?我们选择了后者。也就是把高等代数的内容放在线性空间的框架下展开。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代数和几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几何”地提出问题,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做,问题直观明确,学生容易理解,也有兴趣,不会在抽象的概念中迷失方向。比如,矩阵的秩可以看成是线性映射像空间的维数;相似标准型问题可以看成是寻找线性空间的一组基使得给定的线性变换具有最简单的矩阵形式;正交相似标准型可以看成为在欧氏空间中线性变换在某组标准正交基下的最简形式,等等。

在内容的叙述上,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力求避免纯粹的定义、定理、证明的枯燥表达方式。比如行列式一章的内容,传统上都是用逆序数直接来定义行列式的值。这种方法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个定义是怎么想出来的。我们以解线性方程组为目标,从二元、三元方程组开始,使用数学归纳法逐步引入行列式的定义,让学生知道行列式概念的来源。这样做在概念的引进上要比传统的做法多花点时间,但是我觉得还是值得的。数学常常给人以神秘高冷的感觉。如果我们能交代清楚抽象的概念、定理的来龙去脉以及证明的思路,学生不仅易懂,也会从中体会到数学之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要吸引同学,不能光在语言生动,幽默风趣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容上、逻辑上充分展现数学的美。要做到这一点,我主张首先要以问题为导向。在每一章节的开始,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我们要做什么?然后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这样就会牢牢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们会从你的讲课中受到启发。久而久之,科学的思维方式就会在他们的大脑中扎下根来。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另外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到抽象的数学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美的,而且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代数学的理论不仅在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工程上有重要的应用,在现代通讯理论,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把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当然这些内容不一定要在课堂上讲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


欢迎继续关注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系列推送

 



供稿:姚慕生

编辑:韩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