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体现我校离退休教授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发挥作用,2019年,我校设立了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在老干部党委的统筹下,由老干部工作处牵头负责,联合退休教职工工作处、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同志参与学校中心工作。2020年,工作坊联合《复旦》校刊,开设“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特邀各院系离退休教授结合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围绕“我所开设过的课程”、“我当年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我当年是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我们当年是这样备课的”等主题撰写文稿,传授经验为主,讲述当年故事为辅,为广大在职教师备课、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系列文稿,有在《复旦》校刊定期发表,也有在《校史通讯》和复旦主页“相辉笔会”刊登。我们将在本公众号中陆续加以推送。本期与您分享朱绍龙教授的教学心得,并借此对朱教授表示敬意和谢意。
电光源所的发展历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
朱绍龙
▲
复旦大学的电光源研究工作始于1960 年。当时由蔡祖泉教授带领的电光源研究小组,克服科研设备简陋、技术资料缺乏等困难,制成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随后又研制成功了碘钨灯、长弧氙灯、超高压球形氙灯等十余类照明光源和仪器光源,揭开了中国电光源科技水平从白炽灯向气体放电灯飞跃的序幕。
从1963年跟随蔡祖泉师傅开始电光源和照明工程研究到2006年在电光源研究所退休,我在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工作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期间我亲历了电光源研究所成立、发展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关怀。在庆祝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温在党的领导下电光源研究所走过的历程,以鼓舞年轻一代为民族振兴而奋斗。
1963年我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加入了蔡祖泉师傅领导的电光源研究课题组,当时课题组只有4人,除蔡师傅外还有一名玻璃工和两名技术员。记得当时校党委领导同志亲自找我谈话,告诉我蔡师傅是解放前入党的老党员,对党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党的培养下,由一名玻璃工人成长为优秀的科技工作者。1956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还对我说,我是第一个跟蔡师傅做徒弟的大学毕业生,要好好向他学习,争取入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我们课题组遵循党的教导,工作始终有明确的目标: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富强而努力。蔡师傅也经常对我们讲他是如何走上电光源和照明技术研究的: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时候,首都北京建设了十大建筑,世界为之瞩目,但是照明还是陈旧落后,用的还是普通白炽灯,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蔡师傅觉得他有玻璃制作的技术,校内也有制造电真空器件的条件,应该在这方面为国家做一点工作,这个想法得到了党组织的支持,从此他和华中一教授合作,开始了我校电光源和照明技术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六十年代初,新闻摄影用的是大小如同篮球的白炽灯,而国外已经有了大小如同半支铅笔的卤钨灯。在化学系教师的帮助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研发成功了卤钨灯,在新闻电影制片厂试用并获得成功。我们还研制成功长弧氙灯,用于我国第一个灯光足球场改写了我国没有灯光足球场的历史。后来又陆续研发成功一系列光学仪器使用的光谱灯。
1964年,我们电光源研发课题组迎来了一轮新的发展,组织上分配来了周太明、胡荣生等一批大学生,课题组变成了电光源实验室,实力大大增强。我们相继研发成功200千瓦长弧氙灯,并在1965年的北京高校展览会展出。灯点在化工学院六楼屋顶上,学生可以在下面的广场打球,读报,影响很大。党中央领导同志,包括邓小平同志也专程来参观,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我们又先后研发成功了用于航天工业的太阳模拟器用的20千瓦短弧氙灯,这是长春光机所王大珩先生专门委托我们研发的。成功以后,王先生还特地请我们吃饭,以示鼓励。
在推进科研工作进展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和企业的联系,尽可能快地把新的成果无偿提供给企业。1962年研制成高压汞灯,很快在1964年,由亚明灯泡厂生产,上海道路照明就用上了高压汞灯。道路照明不再用白炽灯了,路面亮度大大提高,交通事故大幅减少。1965年卤钨灯在沪光灯具厂大批量生产,解决了新闻电影摄影问题,也用于大型工地、厂房的照明。由于工厂的大批量生产,急需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我们开办了各类短训班,还招收了工农兵大学生,为社会培养光源和照明人才。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党中央下决心拨乱反正,给我们电光源事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1977年蔡师傅随中国人大代表团出国访问,他委托我代他参加高教部的科技发展规划会。会上复旦大学提出成立数学所、近代物理所、遗传所和电光源研究所。第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并由蔡祖泉担任所长,下设光源、电器、材料和测试四个研究室,以后又增加了照明视觉研究室等。电光源研究试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展了视觉研究、照明设计的应用研究等,先后研制成功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紧凑型荧光灯、真空紫外灯。同时对智能化照明、景观照明开展了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
为了满足对光源和照明专业人才的需要,1984年成立了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培养本科学生,并在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后又开始招收博士生。与此同时,还邀请了多位国外知名学者来我所讲学,与许多优秀大学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派出教师去国外学习。例如:徐学基、何鸣皋、胡荣生、诸定昌、陈大华等到美国国家计量局学习(现已改名为美国国家计量与标准技术研究所),朱绍龙到牛津大学学习,周太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学习,方道腴到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等等。还与包括松下电子和岩崎电子、飞利浦和美国通用电气等国外企业合作,大大提高了研发能力,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影响。2007年,电光源所作为东道主在复旦大学举办了第11届国际电光源科技研讨大会。和中国照明学会联合在北京举办了第26届国际照明大会。我们电光源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大家记得蔡师傅常常告诫我们说,中国已经是照明电器的生产大国,也将成为照明电器的研发强国,这是他的一个奋斗目标。现在,他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岁月匆匆,如今我已是80多岁的老人,退休十多年了。电光源研究所已经有许多青年俊杰接过了研究重担。开始了智能照明、固态光源、远紫外光源等的一系列新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希望我们不忘初心,继续不断地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努力,为振兴民族工业,做出更大贡献。
欢迎继续关注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系列推送
供稿:朱绍龙
编辑:韩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