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体现我校老教授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发挥作用,2019年,我校设立了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在老干部党委的统筹下,由老干部工作处牵头负责,联合退休教职工工作处、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同志参与学校中心工作。2020年,工作坊联合《复旦》校刊,开设“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特邀各院系老教授结合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围绕“我所开设过的课程”、“我当年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我当年是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我们当年是这样备课的”等主题撰写文稿,传授经验为主,讲述当年故事为辅,为广大在职教师备课、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系列文稿,既有在《复旦》校刊定期发表,也有在《校史通讯》和复旦主页“相辉笔会”刊登。我们将在本公众号中陆续加以推送。本期与您分享刁承湘教授的教研心得,并借此对刁教授表示敬意和谢意。
传承红色基因
致力铸魂育人
刁承湘
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并留校任教,研究员。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长期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与研究,曾任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兼职编辑等。现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上海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研究生教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著有《医学研究生教育实践论》、《研究生德育论》,主编和参编《上海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20年》(成果篇)、《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等多部图书,发表论文100余篇。曾有多篇优秀论文和数项课题研究获得国家与上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获奖。
▲
我们这一代高校教师,亲身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学校的历史也有一定了解,有责任在传递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中尽微薄之力。
自2014年起,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邀请我为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和为在校学生讲上医历史;2017年为基础医学院开设的“医学人文导论”上课,主讲“颜福庆的医学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018年开始,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钱海红牵头,为医学院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人文医学”,我作为授课教师受聘讲“上医精神与颜福庆的医学教育思想”;此外,这些年来,我先后为五官科医院、儿科医院党员上党课、为华山医院在校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为肿瘤医院退休老党员上党课。这些课程尽管听课对象不同,要求也不完全一样,但主旨都是:以上医(包括附属单位)文化与精神为主线,以上医历史上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名师的事迹为例,结合党章、现在的形势要求和听课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传递的是校园文化与精神的红色基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育人。
此外,我还在家里多次接受学生的来访,根据他们的访谈提纲,谈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入党动机,与他们坦诚交流青年人的理想和信念。访谈结束,带他们参观位于我家附近的宋庆龄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陵园的名人园内有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和复旦医学院的名师陈中伟院士的塑像,在这里学生传承的也是复旦的红色基因。
回顾这些年参加关工委的工作和经历,在教书育人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教育部关工委开展“读懂中国”主题活动,作为高校老师首先要读懂自己的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懂中国”的号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我们的国家往哪里去?将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因此也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他的治国理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复旦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医学院,那我们作为学校的教师,首先要读懂上医,了解上医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作为高校退休教师应为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我这几年在和枫林校区的学生、青年教师和退休老同志交流时,要求自己首先要读懂上医,讲上医的故事,讲上医不同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人物的故事。
授课前先了解听课对象的所思所想,以使授课内容契合实际,提高授课效果。
邀请我上课的单位一般都提前1~2个月就告诉我上课的任务,我都会请他们了解听课对象的现实情况和对听课的要求,做一些预调查。例如,听课者对上医和所在单位的历史了解吗?对学校发展的关注度如何?学生中对入党的动机及我党历史、现状的认识如何?预备党员对做一个合格党员有些什么想法?老同志退休后有些什么困惑?退休后的党员对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些什么认识?听课对象中有哪些典型事例(包栝正反面的)?这样的预调查,让我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内容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接地气,使自己与听课者之间能心灵沟通,带着平和的心态与听课者交流。
我退休二十年,受学校之命,作为主编,编写了《上医情怀》,作为执行主编编写了《上海医科大学志》、《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等书,让我有机会更全面了解母校的历史,又一次接受上医传统与精神的洗礼,感到上海医科大学前辈们对上医文化提出了卓越的理念,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反映上医精神的英雄人物。讲好上医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讲好上医先贤们感人事迹,这就是在向上医的后人传递上医的红色基因,听课者听得津津有味,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授课效果。从每次授课后的反馈信息,让我感到很欣慰。
在读懂的基础上,将上医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进行总结和概括,便于听课者传承和发扬,更好发挥育人的功能。
在上医90华诞的庆典大会上,上医杰出校友韩启德院士在致辞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所有上医人要高擎先辈点燃的精神火炬,继续为后人贡献自己,为上医添砖加瓦。”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折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每所稍有传统的高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和文化氛围,给予师生特有的熏陶和滋润,在润物细无声中授予师生特有的素质和品格,并形成一所大学特有的传统和精神,正因为如此,大学成为校友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中的上医名师及现在还健在的名师们所彰显的是医学名家的学术典范、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高尚的行为与人格魅力,都集中体现了上医文化。名师们用上医文化塑造了一代代白衣天使,上医培育的学子是作风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爱国为民的医药卫生人才。在这次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无论是驰援武汉的抗疫英雄,还是坚守在全国各地医疗卫生战线的上医学子,人们看到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雄无畏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上医成了为千万人提供“托命之场”的医学院校,原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巴德年院士称上医是现代医学界的“黄埔军校”。我每次讲课力求用史实说话,将上医的传统和精神进行概括和总结,让上医的红色基因镶刻在他们的脑海里,融合在他们的血液内,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复旦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医学院是重要方面军,一流的综合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医学院,医学院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已经“走向国际”的基础上“迈向世界一流”,上医人一向有敢于争先的精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我们退休教师能力有限,但也要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为上医文化与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中助一臂之力。
在这些工作中,我为读懂上医、传承上医的红色基因、进行教书育人进行了探索。我认为这种教育活动还可前移,医学生入学时就应该列为入学教育的内容,并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全体教师首先要了解上医,他们都应该是上医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是学校育人的主体。同样,青年教师上岗前也要接受上医文化教育,请老教授给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讲述上医的教风和学风,否则他们怎么能传承呢?在上医的校园里更要营造上医文化的育人环境与氛围,使学生记住:我是上医的后代!我要当好上医传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我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感到教书育人的责任永远不应该退岗,当然这都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更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回顾为了正确地认知,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动态的、历史的、前瞻性地理解传统与精神,理解教书育人,在传承的同时要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使上医文化红色基因和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编辑:韩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