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钟:议议“智育”

发布时间:2019-10-14浏览次数:301语音加载中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执行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时有偏废,或重德轻智,或重智轻德。在建国初,实现“四个现代化”时,强调“向科学进军”,说“我们不能只有空头政治家”,于是大家把“智育”捧到无限高度,还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等。使有些人走上“只专不红”的道路上。这偏向使社会风气变糟了。于是,又反转过来,强调“突出政治”,要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这样把“智育”、“书本”、“实践”压到十分低微的地位。我们的目标是德才兼备,不能只顾一头。这是历史的经验总结。

关于“德育”我们作过简述,本文就“智育”提几点看法,供大家讨论,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这几点看法是:一、智育的含义,内容是什么?二、如何获得智育,方法、手段是什么?三、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是什么?下面分述之。

(一)智育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讲“智育”,人们很自然把它与知识划上等号。这是误解。智育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智慧(有创造精神)。不仅让学生成为学子(学霸)更要成为才子(不仅获得才能,还要培养出才华)。要让学生不仅做个精明人,更要成为聪明人(明白人)。

(二)如何让学生成为有智慧、有才华,成为聪明人(明白人)。

古人云: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没有思考头脑,是探索不到真理的。

①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学问、学问。也就是不仅要学还要问。要引导学生会提问题(也就是会思考)。中国家长问小孩,你答对了老师问你的问题了吗?许多外国家长问小孩,你向老师提出了问题了吗?不同的“提问”不同的方法,得出的教育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②古谚:“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有一定道理。首先“读死书”,就是不能读“死书”要读“有生命”的书,写真善美的书,写“催人奋进”的书。其次,“死读书”就是不能死读、死记、死背诵,不能停留字面理解,要悟出其中道理。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末了,“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结果,必然导致成不了“活人”(有生命,有思想、有才华的人),只能是“死”了。

智育的获得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不对、手段不到位,也是得不到智慧、才华和成为聪明人(明白人)的。

(三)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进行德、智、体诸育时,往往将彼此对立起来。特别是德育和智育。其实德育是智育的前提条件,没有崇高思想,远大志向,艰苦奋斗精神,个人修养,就不可能达到①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赢得智慧;②不可能学习中敢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③不可能有刻苦钻研的精神;④不可能有善于与人磋商、研讨的气度。反过来,智慧、才华、聪明也使一个人更有思想、志向和修养,而不是一个庸俗、媚俗、低俗的人。

结束语:智育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智慧。不仅是有才能而且是有才华,不仅是精明,而且是聪明,不仅是有目光(看清目前),而且有眼光(观测未来)。一句话,有思想、有创造精神的人。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